Menu
阅览
646
2

锡米山新村

宗教

作者 Authors:颜伟健Gun Wai Kien、黄嘉琪Wong Kah Khee、林恩彤Lim Ern Thong

丰天宫

丰天宫最初由刘祥膢、刘发淼、苏金里、官边(丰天宫第一代乩童)和刘祖田这五位福建安溪的村民于1941年创立,当时适逢日军入侵马来半岛。锡米山的居民为了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以855元建立了一间亚答屋,作为最初的庙堂。1943年,丰天宫迁至关东峇鲁(Kwan Tung Baru)一带,而后再迁入新村内。1970年,锡米山新村村长林朝成成功在丰天宫现址建立了新庙。丰天宫主祀张公圣君,配祀有清水祖师、九皇大帝、观音娘娘等。主祀的张公圣君神像完工于2015年,是全马最大的木雕神像;九皇大帝的香火则由创始人之一的刘祖田从安邦南天宫请得。丰天宫提供扶乩服务、开药单为村民治疗疾病、治鬼怪缠身,也给人算命,开出的药单虽简单却非常有效。据说,庙里供奉的张公圣君亦曾多次显灵。丰天宫每年都会举办数次神诞,其中以张公圣君及九皇爷诞较为人所知。张公圣君神诞是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但从十八日起神庙就会播放户外电影,直到2011年,户外电影停播,改成演出酬神戏与宴会,为神庙筹款。九皇爷神诞则是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期间,神庙会邀请闽南剧团演出酬神戏,另外也会有流行歌曲演唱与“过火坑”仪式。丰天宫理事会由锡米山新村的善信组成,此外每年也会有选炉主的仪式。当天,信徒会到庙里筊杯,丢出最多圣杯的人便会当选炉主,比如2018年的炉主,就是因为连续丢出14个圣杯而当选。另,丰天宫每年都会向老人院捐日常用品,也曾捐钱给锡米山华小,支持华教。

卫理公会

加影锡米山基督教卫理公会于1905年已在锡米山设教置堂,教区主任为W.E.HORLEY。当时的聚会人数约有整百人,其中以中国移居锡米山的客家人居多。最初的教堂以亚答建成,既用以做礼拜,也用来开办学校,校名为“乐育学校”,学生约30人。乐育学校的学生人数会随着当时树胶价行情的起落而有所增减:胶价低落时,学生会因家长没钱交学费而停学;胶价高涨时,学生则会离校割胶。1922年,来自美国的巴顿夫人为纪念亡夫,从美国遥寄了马币六千元作为修建砖瓦式礼拜堂的费用,于是新教堂在1923年竣工,以教堂作为授课地点的乐育学校也更名为“巴顿学校”。当时教堂聚会人数达190人,主日学学生110人,学生人数则有约50人。1930年初开始,世界面临经济大衰败,村民亦受到经济萧条的影响,不单巴顿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到教堂聚会的人数亦大幅下降。教堂每月收到的奉献金不超过马币十元,因此教会每月都被迫拖欠牧师一百二十元的薪金。日据时期,加影居民大多逃到邻近的山野避难,教会在当时仍由曾惠连传道维持,直到1943年方因供给不敷去职。三年后,曾惠连传道回到加影办学,兼理会务;借用了加影社区之圣公会礼拜堂为聚会场所,重新召集会友;锡米山的礼拜堂则用作学校校舍,学生约150人,获政府给予津贴。紧急法令时期,加影堂失修,会友人数稀少(不上二十人),每两星期方聚会一次,学校方面也不时停课。毕丽斯计划颁布后,锡米山新村成立,基于人口剧增,政府及当地教育人士提议将原本的学校与中华学校合并,命名“培华”,后来于1952年更名为“锡米山学校”。1957年,加影堂的青年团契成立,成员约20人。1965年,已退休的程子琦牧师到加影堂就职,并开始推动少年团活动;然而在1966年,就发生了恋童案,使居民对教会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活动尽数停顿,仅剩主日崇拜。1970年,在程福光牧师夫妇三年的努力下,教会事工重新展开,年久失修的教堂也在1972年完成了翻新。1973年,教堂附设幼儿园,学生从最初19人增至1974年的57人,教会的人数亦在逐渐增加。1981年,教会妇女服务会成立。1986年,教堂建造了两个羽球场供锡米山青年人运动消遣。1990年,加影堂再次进行全面性翻新,并增建了一间牧师楼。1995年,由于教会人数激增,理事会决定扩建会所及教育所;直到2005年,二百五十万的建堂工程才被市议会批准。2007年,方舟外形的会所竣工,并在2010年正式获得使用执照。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