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2,931
0

日落洞
Jelutong
槟城
Penang

  • 简介

    作者 Author:廖文辉 Lew Bon Hoi

    日落洞位于槟岛东部,为槟城一个国会行政区域,其北边为乔治市(George Town),在1956年,由于区域规划,日落洞区一分为二,分为双溪槟榔区与日落洞区。日落洞为马来地名Jelutong的闽南音译,是树的名字,其学名为Dyera Costulata,有两类品种,一为其树可产制作口香糖的树脂,另一为有毒之树,可入药。区内的学校、道路和地区常以“日落洞”命名。日落洞区内有两条主要道路,其一为日落洞路,是区内最长公路,为主干公路。其二为霹雳律(Perak Road),从大英义学(Free School)路旁的三山小学算起,直至日落洞警局的峇眼色海律(Jalan Bagan Serai)为止,这个范围内的地区皆属之。其间由霹雳律主路分出不少支路,自警局的峇眼色海律开始,依次如下:司南马律(Jalan Selama)、太平律(Jalan Taiping)、班足律(Jalan Panchor)、古楼律(Jalan Kurau)、打巴律(Jalan Tapah)、温伯乐律(Jalan Van Praagh)、朱毛巷(Lorong Chemor )、美罗巷(Lorong Bidor)。这些路名全都是霹雳的地名,这或许是其主干公路命名为霹雳路的原因吧。

    日落洞的中文译名,最迟在1894年已经存在。当年,一篇题名<日落洞记>的文章发表在3月22日的《星报》,作者为陈省堂,其文如下:“槟城之南,有地名日落洞者,胜境也。” 日落洞在战前也被叫为“山顶”,主要是相对于人口密集,繁华热闹,被称为“坡底”的乔治市。“山顶”和“坡底”是早期马来亚华社民间对乡村和市中心的俗称,“山顶”指偏远落后的地区,“坡底”指市中心。在日军入侵槟榔屿时曾轰炸作为行政中心的乔治市,当时许多华人纷纷逃至“山顶”的日落洞。

    在日落洞区内的霹雳律中间路段两旁是当地闽人俗称的大路后,是华人主要的集中地,马来人惯称为Kampong Pulau,意为“小岛之村”,音译“甘光浮罗”,此地临海,椰树林立,背后有一条溪流,因而得名。据说百余年前,全村皆为马来人,为一马来村落,华人移来之后,才逐渐成为华人的聚居地。此地据说曾经是吉打在1821年遭到暹罗占领后,吉打苏丹臣民居留的所在。苏丹的行宫就座落在现时日落洞华小的旧址,宫外的石艇,表示了苏丹立誓即使乘坐石艇也要反攻复国的决心。其路名石艇路(Batu Lanchang Road)即由此而来。苏丹臣民所以以此为避难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水泉特别清凉,适合凿井。

    到了1960年代,这里人口有约两万余人,主要住民为华人,马来人不足千名,印人更少,不到两百人。华人中有九成为闽南人。

    环绕这段马路有许多村落,这些村落大部分以“园”来命名,从三山小学算起,霹雳路的右手边先有椰肉寮和怡和园,再往前就是光武园、九路厝和拿督公桥,接着是胡莲园和姓尤园,最后则是国珍园。而霹雳路的左手边先有姓尤园、叶接东园、细峇园、景春园和中机轮,往前则是旧万山和相公园。上述这些村落皆属自然村,各园区名称的由来,不少与地方上的民间信仰有密切的关系。“相公园”是因为村中的神庙供奉“相公爷”而得名,另有“石头公园”,村落前方为“石头公庙”,故名。“大红公园”(在相公园隔壁)是因为邻近的村落供奉“大红公”而得名。日落洞区有一保生大帝庙,地方上称之为“大帝爷公”,故有“大帝爷园”之称。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