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阅览
425
0

实里拉龙

教育

整理自:居銮华社史料特刊1904-1997《进古捶今:居銮华社史料》

和贵学校、平民学校、加冕学校

1935年,设有一间名为“和贵”的学校。 这所学校建在大约拥有二十多户人口的薯廊园半港。 由于当时师资短缺,就由陈飞石先生一人身兼校长及老师二职。 同时,在薯廊园大屠杀前,也在园坵内增建平民学校。 当时,约有二十余名学生。 1940年左右,又另建了加冕学校。 该校因日军南侵而停办,曾于1955年复办。

实里拉龙华文学校

实里拉龙华小在1936年创办,由热心教育人士,如罗汉萍、邓志豪、莱义友、张亚廉、黄佛佑等,在峇株路六哩南洋园路租借一店铺作为校舍,取名“启蒙学校”。,这是实里拉龙华小的前身。 由于散居附近的华人不多,学生人数仅数十名。杨子民、叶火云、钟铁山掌校授课。不久日军南侵,学校停办,1945年光复后,曾广义、饶志远、黄佛佑、莱义友、张亚廉、林熙泰、黄赞(栈)、罗应文、邓志豪、黄志等积极筹备复办工作,校名改为“育英学校”,意即作育英才。自创立以来,该校曾被冠为”桃源学校”。

            1948年,鉴于学生日益增加,教室不敷应用,各界热心人士出钱出力,购买位于峇株路五哩半旁一地段(即现址)兴建三间课室及教员宿舍。 

1950年,英政府颁布紧急法令,附近居民被集中迁入峇株路五哩旁一块近百亩的土地内居住,并命名为实里拉龙新村,该校则迁入新村范围内。由于事出突然,紧急疏散导致一些居民一时无栖身之所,该校被英政府征用为临时住处,学校复停课数月。同年,位于南洋园路半港的和贵学校受迫迁影响遭致拆除,所有学生转入实里拉龙华小就读,人数直线上升,出现爆满现象,在董事部及地方热心华教人士慷慨捐助下,增建教室,使该校略具规模。 

1953年,校名又再更改,以新村名命名,即实里拉龙华文学校,一直沿用至今。1960年,廖增发校长主持校务,在董事部的配合下,极力改革校政,校务蒸蒸日上,村里人口又逐年增加,该校遂发展成为B型学校。

            1980年,由于该校学生人数日渐增加,扩建教室已急不容缓,加上该校原有校舍简陋不堪,不敷应用,在董事部及家协的极力争取下,获政府拨款十九万五千元兴建新校舍,但因土地问题尚未解决,扩建校舍计划受阻延。1982年初,在董事部、家教协会的极力争取,获教育部拨款五十万元兴建一座双层新校舍,在1983年初完成。 

            1984年,该校推动多项建设计划,如风雨走廊、候车亭、清寒学生辅助计划等,在董事部,家协理事及家长配合下,一一完成。 赖校长在掌校之余,尚专注美化校园工作,经教师们的协助,校园焕然一新,学习环境大有改善。1991年,由于课室陈旧,被公共工程局列为危楼,影响学生上课,董家教为一劳永逸解决课室及增加学校设备,发动筹款建校。1995年,耗资三十万元新校舍落成。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