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1,829
1

实里拉龙
Seri Lalang
柔佛州居銮县
Kluang, Johor

  • 简介

    整理自:居銮华社史料特刊1904-1997《进古捶今:居銮华社史料》

    实里拉龙距离居銮约五英里, 位于居銮通往亚依淡(Ayer Hitam)的峇株巴辖(Batu Pahat)路五哩处,故此又称峇株五支,也称”五条石”、”小金山”等,在1960和1970年代这里的住户超过80巴仙是小园主,因此以”小金山”这个雅号称呼它。早期的宝里拉龙原本只是一片荒野茅草地,而茅草的国语名称是“Lalang”。 因此就以“Sri Lalang”来命名。

    新村还未成立前,有许多来自深远山区的居民迁于此地居住,他们多数都是胶工及莱农。 1930年,大约有百余名工人在加冕园(现称建和园)当胶工及什工。 在1930年代,有部分的村民开始以养猪、种菜为生。 少部分居民也逐渐拥有园坵地段。1930年左右,有几位居民在马路口开了几间商店,计有两间杂货店、两间咖啡店和一间脚车店等。 村民的职业以小园主为多,占华人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平均每户华裔村民就拥有大约十依格或更多的园地。,多以种植油棕及树胶为主。

    1942年底,发生了一场薯廊园大屠杀,大约三、四百名无辜的华裔惨遭日军杀害,其中也包括儿童。薯廊园原属林汉坡所有,是以栽种木薯而出名的。 薯廊园的面积约有千余亩。 1920年后期售于日本商人后,薯廊园就改种树胶。 日军投降后,英军又将此地收回,过后转卖给一位印尼华裔杨伟彬。 1949年下旬,政府命令村民们搬入新村,也就是现在的实里拉龙新村,村民获准申请D.0.L. 以充当临时地契。 较贫困的住户则向马华公会设立之福利部申请津贴金。

    1935年,村里的住户仅有十余户左右,全部都是华人。 当中以客家人占多数,高州及广西人居次。1970年代,约有360户。 人口约两千余名。 除了村内警署的一名警曹和六名警员七家为马来人外,其他清一色都是华人。 1990年代后期,华人总数约有三千多人,占全村人口之百分之七十巴仙,以广东人及客家人为多。 1982年,为了促进种族间的亲善和睦,政府特在村内兴建196间土著廉价屋,使原本清一色为华裔的新村增加了近千名的马来居民。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