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492
1

武来岸

政治

作者 Authors:梁秀丽、黄洛枫、吴子悟

武来岸年长村民叙述,日军初抵武来岸,占据了当地的警察局作为指挥部,而负责“管制”居民的多达十余位日军。据当地年长村民所述,日军在武来岸两个出入口设了闸门也就是现如今打仑武来岸新村铁桥及往乌鲁峇玲珑方向的铁桥处,散居邻边的居民如想进出武来岸工作都需要出示“通行证”。另外,正因武来岸邻近村落加焦和余郎朗村惨遭灭村,使得人们惶恐不安,因此武来岸就在此时发生第一次的人口迁移情况。同时在日据时期时,许多商店被勒令停止营业和关闭,只剩下一间杂货店得到日军的允许获准营业。

在日本殖民者侵略的年代,所有文书资料都被烧毁于大火之中了。而日军占据武来岸后也下令烧毁当地华人的建筑物和历史文物。据当地年长的居民回忆,当地的教堂和两排店屋都遭到了日军的烧毁。村民们的文化信仰和习俗也被日军视为一项与抗日军联系的“信号”。村民屋内的所有摆设、信仰文化和物品颜色等都受到了日军的限制,没有任何一点自由。

相较于周边的知知港余朗朗村和加焦村遭到屠村,武来岸新村相对地平安许多,当地村民认为这是受到了石拿督显灵和庇护。就当日本殖民者准备进行大屠杀时,一名神情恍惚的日本军官突然从加影赶抵现场。即号令属下十兵释放村民,还命令军队撤出武来岸。所有饱受日军经残酷虐待的村民,就因此逃过一劫。那些死里逃生的村民事发后回想起来,整件事情异乎寻常,充满神奇。据说,后来有一位村民透露,屠杀行动前三天。石拿督庙里传出老年人的哀凄哭声,整整三天三夜,而且声响一天比一天更为强烈。故此,村民们都认为日本军官是石拿督公的化身。为老百姓消灾解难,保佑平安无事。此民间传说也就流传至今,成为老村民茶余饭后的故事了。

武来岸新村由于位于山脉边缘,因此在地理上具有十足的军事价值,日军把它作为抗日的险要地区,设有警察局,并于日军巡逻对相配合严加防守。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则在此成立了三支抗日军队,造就了抗日军打游击战的行动。在抗日期间有几件战果的发生地都位于武来岸新村的边缘包括了“协利港杀敌突围战”、“突袭南区大港日军据点”、“智取武来岸警局”、“士毛月伏击日军车”,以及“那督坳伏击战”。而当地的抗日行动也得到了民众的精神或行动上的参与。

1948年,紧急状态时期,武来岸地区被英殖民政府规划为黑区。当中的原因是地理因素——武来岸坐落与马来半岛中央山脉的边缘,其群山环绕的地理特征使其成为⻢共匿藏和打游击战的基地并列为马共活动活跃的地区之一。武来岸距离蒂蒂旺沙山脉仅仅就两座山的间距,这就十分方便马共成员躲藏。其可以使得马共通过绵绵不绝的山脉,通向四面环山的霹雳怡保。

英殖民政府的新村计划彻底切断了马共与民众联系的渠道。据村民的叙述,当时的新村是被带刺的铁丝篱笆从雪州打仑新村处河边开始并沿着山脉边缘包围,而警察局和大街便是当时新村的中心。英军将分散居住的当地华人赶进武来岸警察局的左右两旁,并由英殖民政府划分土地给村民自建房屋。村民们被迫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作息,并积极地配合英殖民政府的严厉管制,才能避免遭到英军的起疑。另外,英军为了揪出和速捕行踪可疑者,不时大肆搜查村子。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以防村民在6点戒严后出门,脱离英军的视线范围内。

1950年代随着局势的日渐焦灼,武来岸经常发生英军与马共的驳火事件,英殖民政府甚至在现今的武来岸小学的位置,置放大炮以轰炸躲藏在山野里边的马共成员。而据武来岸村民追忆,马共党员匿藏之处多为甘榜加芭。英军为了剿灭马共,三不五时会见到英战斗机在天上盘旋,攻打匿藏在森林的马共分子。据《走过日据》一书的记录,受访者提及“1950年起,英军天天轰炸匿藏在山里的马共游击队。早上,各式各样的英军战机在山上盘旋、轰炸;到了晚上,英军也是用大炮轰炸。”。武来岸村民不适应集中营的“软禁”生活方式,因此当时 850名村民试图逃离该处,后为英军封锁武来岸,只有武来岸境内拥有百年历史的悦香咖啡店(巴刹后方)和一间饭店获准继续营业。那时的村民的正常生活受到禁锢。

1956年,英殖民政府当局为了彻底断绝村外马共游击队的粮食补给实施“断粮行动”(FoodDenial),村民不获原先承诺的米粮配给,只能每日携锅前往设于村内的五间食堂(Commu-nityCookingSystem),根据各戶人口购买所需的米饭。 与此同时,紧急状态时期地方领袖是每个地方的最辛苦的“中间人”。他们的身份为会馆理事代表、马华支会代表等等。据武来岸村长叙述,紧急法令时期,惠州会馆、梅县会馆及福建会馆代表一方面需获得英军信任,另一方面却不能开罪马共份子。可以说面对着两难的局面,不论靠向哪一方都会得罪另一方。

除了压制行动外,1957年6月21日,在独立以前武来岸和士毛月曾是同一个辖区,当地的良好公民委员会也筹备了一项“好公民反共游行”,邀请全国各地的重要官员和领袖参与,并获得了全体村民的响应与参与,Tunku Abdul Rahman(东姑阿都拉曼)也曾来到武来岸参加游行。此游行的目的是让村民向国家进行宣誓,以证明自己是效忠国家的良好公民,否认自己不是马共成员,并宣誓不会提供粮食和金钱给马共成员或参与马共的行动。

反共游行报道,1957年6月23日刊于南洋商报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