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271
0

武来岸

教育

作者 Authors:梁秀丽、黄洛枫、吴子悟

福建闽南人开办的公民学校

在日本南侵之前,武来岸曾经拥有三所民办学校。村内屹立一所半砖板相对宏伟的福建公会会所,据内嵌石刻碑文记载,是重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当时称为福建公所,创办人为郑卿显,为镇上开埠先贤之一。在这段时期,三间会馆办的学校中,公民学校的学费是最为廉价的。日据时期,学校被迫解散,公民学校也由此停办,前后维持了约20年。根据碑文内征信录及口述记录,“武来岸闽籍村民曾占多数,惟后来陆续迁出,留居原处者已不多。所以我们能够发现此时期因日本殖民者带来的动荡,导致了该区存在着人口推力的现象。

惠州人开办的公义学校

在1893年,惠州人在下街场(俗称为吉灵街场),由张满纪的带领下在靠近小溪处的一所两层楼的店屋里也开办了一所名为“公义小学”的学校。现在出于安全隐患的原因,该建筑物上层已被拆除。师资方面是由当时从中国到武来岸,并且有三、五年念书经历的人士来担任学校的教师,教学语言为带有惠州音的华语。当时,学校共有约100名学生学生。因校长陈泰志在思想左派共产派的思想教育下,学校于1947年被政府下封令停办。

梅县人开办的中华学校

约在1902年,据李成金所述,中华学校名字的由来是来自芙蓉梅州籍的客家人程杜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倡议设立了以国语(华语)为教学语言的新式学校,所以将其命名为中华学校。1905年,中华学校正式成立,刘协平出任首任校长,学校共有10位老师。这三所学校虽然由各籍贯人士所办,但入学条件并不只限制于特定的籍贯,每间小学都能招收不同籍贯的学生。当时,这三所学校还一起隆重庆祝双十节。参加庆典的学生从街上一直列队到中华小学,加上观礼的村民,场面非常热闹。在紧急法令期间,英国政府勒令停办这三所学校。在学校停办的期间,学生需要到邻村——吁噜峇玲珑的小学上课。

武来岸新村华文小学

目前,森美兰州武来岸新村和雪兰莪州打仑新村境内唯一的华文小学是武来岸新村华文小学,它是由“中华小学”传承而来。后来,在杨宏光村长及周炎、吴炳基、罗平、胡谭、杨伙先、李义明等人的策划下,向政府成功申请拨款,并在现址兴建了一座校舍及三间教师宿舍。于1954年1月6日,全新的校舍竣工,学校改名为武来岸新村华文小学。

当初,学校登记在雪兰莪州教育局名下,但于1958年9月18日后,因森美兰州和雪兰莪州地区的划分变更,学校转为森美兰州管辖。当时的校舍设有一处教务处和四间教室,学生只有60至70人,分成三个年级授课。首任董事长是杨宏光先生,由赖青屏先生负责管理。然而,由于董事会对赖青平校长不满,杨宏光先生便在福建会馆晚上开设了夜校,用白话(梅县话)授课。学生的学费为三元,而老师的薪水则由董事会负担。1959年,吴如乐老师接任校长。随着村内人口增加,学生数量增至约300人,旧校舍已不够使用。1979年,在钟玉粦先生的领导下,董事会成功向政府申请拨款,并增建了一座两层楼的新校舍。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