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1,638
0

新沟港口
Parit Baru
雪兰莪州
Selangor

  • 简介

    作者:黄依婷、原程、黄民杰

    新沟华人村落(Parit Baru)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沙白安南县,是介于雪兰莪州和霹雳州之间安南河畔的一个集合小渔村与街场的小型华人村落。新沟港口的一带渔村,一江之隔的对面便是霹雳州。这个小渔村是雪兰莪州北部最偏远的地方,它是一个以捕鱼虾为生的朴实小渔村,开埠至今已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尽管该村落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落里包含了神庙、学校、商店和自治消防队等基础设施。

    关于“新沟”的地名来历,据说与开埠后开辟新河道有关。在马来文中,Parit是河道、渠道之意,Baru则寓意为新。据《爱渔村》记载,新沟在1918年由外来村民所开埠。当时的村子四周荒芜一片,村民没有任何通道可进出,后来便同心协力开辟一条河道,方便村民经由水路出入。其后村民为纪念开村历史,便以这条河道为村子命名Parit Baru。

    新沟华人村落具体分为两部分,即新沟港口(Bagan Parit Baru)和新沟街上(Pekan Parit Baru)之结合。两者的根本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新沟指的是主要街场聚集的村民多是华人与马来人为主,华人多是外来者,但是在此地落户的时间超过一甲子,皆是以经商为主,例如杂货店、书店、修理摩托店、家私店等等,籍贯多属于福建与广东。时至今日,年轻的华裔子弟由于求学或是就业机会缺少皆纷纷奔向外地工作,因此也导致华裔渐渐趋向减少。据悉,马来人是从印尼来到此地落户,居住的地方较远离主街,都是以农业为生。新沟港口则是渔村,与新沟街上距离大约1公里。该村距离沙白安南县大约要45五分钟。

    新沟街上仅有一排店屋面对着主要大路,店屋的对面是散落的马来住户。店屋的建筑是传统两层的半砖板屋,屋子的尺寸基本上是大约20尺x120尺,村民经商的方式皆是前屋是用以经商或工作,后屋是休息,例如:客厅、厨房和厕所,楼上则是卧室,屋顶仅是传统的白锌片,没有现代屋子的隔热防护。众所周知马来西亚是个气候炎热的国家,尤其在那样偏远的小村落,天气更为炎热,屋子则往往通过白锌片的加持,使屋内气温更加酷热。但是,到了晚上气候却又是极端的反差,白天有多么的炎热,晚上就有多么的凉爽。这样的半砖板屋至今仍居住着少数华裔村民至第三或第四代的后人。

    大约30年前,该街上的村民自主组成自治消防队,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气候过于炎热而导致板屋自燃,从而酿成大祸。自治消防队的成立都是村民募捐,再由村民选出主席和各个工委员的职位负责打理该消防队的训练和安排。该消防亭建在街上一块比较空置的位置,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街头街尾在火起时易于扑救, 消防亭的尺寸大约是15尺x25尺。纵然该消防队是村民自愿加入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正规训练,但是消防队成员仍然会认真对待经过开会制定一系列的训练。该消防队在每次的火警演习前会响起安置在消防亭里的警铃,警铃能让整条街的居民都听得见,从而纷纷奔向消防亭,他们经过多次的练习有序的将抽水的机器推至桥上,将抽水泵放进河里进而将河水抽出经过灭火管输出。自治消防队一旦响起警铃,参与消防队的成员马上便放下手中的工作,加入扑救,其范围包括港口渔民和附近散落的马来住户。自愿加入消防队的村民都是没有任何收入或报酬的,有的只是大家的一腔为村民服务的热血。

    由于新沟华人村落是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村落,所以国家的电流供应往往较为薄弱,村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使电流供应中断。因此,当电流中断后常常可以看到整条街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状态,基于此每家每户都会点上蜡烛,这一场景仿佛是在提早过中秋节。入夜后,天上挂着的一轮明月会显得特别的明亮,伴着的星星特别的多、特别的近,仿佛触手可及。同时,月光把整条街照耀得尤如白昼,甚是漂亮。电流的中断对于村民而言影响不大,该工作的还是照旧工作。该村落民风淳朴,宵小或车祸事件相对的低。车祸事件多则是因为野山猪从深林里冲出撞到正在驾驶的村民的摩托车,从而致人或伤或亡。

    处于该街上的小河在市政厅还未介入修整之前,是一条没有边界的小河,常常会因为频繁的雨季导致河水高涨使得河水侵入至路边。因此,当时附近住家的儿童的娱乐便会多出一项,即是就近的捉些小鱼,抑或是在河边嬉戏,甚是有趣。但,河水自始至终未有侵入过进店屋。频繁的雨季使得村民常会有另一个忧虑:即白锌片的屋顶常会因暴风雨的到来从而被暴风雨掀起,严重的话屋顶被掀飞,此时屋子就会猪笼入水。

    新沟街上与新沟港口选举村长制度是一村两制,即是说纵然是同属一个村落但两边是各自管理。据悉,街上选举村长的管理制度与当今的政府和执政党息息相关,新沟的选举制度是由区推选出村长人选再将名单上交与雪兰莪州的领袖,州领袖经过审批后,该村的村长即走马上任。街上选举村长的轮替是每两年举办一次,该届村长如若未曾接受任何的投诉便能继续担任下一届的村长。

    新沟港口具体被划分两个部分,在建村初期,只有一间屋子而另一个附近的村子只有三间屋子,后来逐渐增加,因此村民通常以“单间厝”(潮州话发音)称呼前者 ,后者则以“三间厝”(潮州话发音)来称呼。由于“单间厝”的村子与“三间厝”的村子毗邻,后者村子的渔民尤其少。因此,为了容易称呼就直接整合为一,泛称为新沟港口。新沟港口的渔民早期由从中国南来的潮汕人,据当地的潮籍纪经孟、纪武照的口述,纪大葵为第一个人来到新沟的人,约百前从下霹雳到九条沟再到新沟,他的家就是单间厝。房屋都是沿海而建的高脚屋,其中以姓“纪”的人家居多,继而在该村落地生根。目前村民祖籍为潮州人广东澄海为主,掺杂少数福建人,语言更以潮州话为主,新沟港口的居民中有90%是潮州人。

    渔村父老纪武昭在新沟土生土长,父亲当年从中国汕头来此落脚。村子经历日治时期的动荡,在老一辈的记忆里,那段岁月的惨痛至今历历在目。他说,日军当年驱车到霹雳州半港(Hutan Melintang),再划船经安南河到对岸的新沟搜寻抗日份子。村民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便会躲进里逃命,他本身在八岁那年便曾有逃难的经历。逃生不及者便会遭日军毒打或杀害,有村民目睹一大腹便便的孕妇活生生被打死。村民后来还轮流守夜,以防日军在夜间入村偷袭。随着日军战败离开马来亚后,村民这种提心吊胆的岁月才终结。

    新沟港口这个渔村的历史超过百年,与一般的渔村发展史相近,村民登陆后陆续把家乡的亲友接来,在新沟渔村开枝散叶,令村子的人口逐渐增加。新沟港口目前有30-40户家庭,尤其在1960年代的蓬勃发展,原本的“单间厝”在巅峰时期,全村人口增至月100户家庭。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广东澄海籍渔民南来到雪隆沿海捕鱼最远可以追溯到六代人, 比如在新沟纪武照的祖父纪大癸在一百年前从下霹雳到九条沟再到新沟, 纪氏家族现已繁衍至第六代人。这些潮籍渔民的迁徙路线,一般多先落脚吉胆岛再到沿海各渔村,或从安顺南下进入大港八渔村,渔村之间再移民的现象相当频繁,迁移原因一般为投靠亲戚、渔获变少、疾病传染、河港变浅等。第二代纪文为在本地出生,亦死葬于此,第三代约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据第三代纪武照的口述,约四十年代时新沟大约仅二十多户人家,其中只有七、八户是福建人,其余为潮人。近年来,该村面对人口流失的问题趋向严重化,由于升学和就业机会等原因致使年轻人纷纷往外发展。因此,捕鱼这一行业在该村子也渐渐成为夕阳产业。

    新沟港口推选村长则简单许多,此人无须有任何党的背景或顾虑,其主要条件便是此人能识文断字帮助港口里的渔民处理一些政府的信件等便可。该港口推选村长便是由上一届的村长挑选着下一届村长人选,推选村长的制度则不拘限于年数,大多随着该届村长的意愿而已。

    新沟港口与街上平面图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