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974
0

巴罗

政治

资料来源:张纹综主编《百年巴罗华人志》,巴罗:巴罗新村委员会,2016年

  • 抗日与武汉合唱团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卢沟桥,掀起七七事变,并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激发了身在海外的华人对中国财力和物资的巨大捐献。

1938年,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的邀请下,以夏之秋为团长的中国武汉合唱团答应前来马来亚和新加坡演出,该合唱团是1年零5个月抗日时期唯一一支前往国外宣传抗日,同时进行募捐的民间音乐团体。

为此,巴罗华侨赈灾会特邀请武汉合唱团于1939年5月8日在巴罗演出。

然而,巴罗先贤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武汉合唱团掀起的抗日高昂情绪3年后,巴罗也宣告沦陷。

烽火连天时期,日军在马来亚各地树立起不少记录战绩的石碑,其中不少早已经被摧毁,但在巴罗火车站站长宿舍旁草堆里曾埋有一个由“松井兵团”立起的石碑。据知,老一辈的巴罗人都知道这块高10尺、宽2尺半、厚1尺的“战绩纪念碑”的存在。

根据《星洲日报》报导,该石碑最早于1996年被发现。一名日本著名反战学者高岛伸欣教授在巴罗乡民带领下,来到巴罗寻找,由于石碑重达数百公斤,难以搬动,高岛伸欣教授记录下资料,石碑便继续留在此地。直至2005年,巴罗灵山寺的释行一法师在乡民通知后前往巴罗火车站寻找这块石碑,石碑才又再次“出土”。虽然石碑当时已经断裂成3大块,但碑上的字迹仍旧清晰。

由于考虑到这是一个极具历史价值的石碑,加上担心石碑会进一步遭到破坏,于是,灵山寺负责人决定将石碑运回寺内存放在五脚基内;但是当地无人有能力进行修复,只能找来一名懂得日文的乡民协助翻译石碑上的文字。

多年来,这块石碑鲜少人问津,石碑后来辗转交托华社研究中心之“二战历史研究会”,并已将断裂的石碑修葺完毕,未来计划竖立于吉隆坡福建义山惨死坟处。

 

  • 新村岁月

巴罗新村在1950年成立,成为集中巴罗永平路附近橡胶园丘和偏僻地区垦耕农民的集中区。1951年巴罗新村委员会选举,由当时的马华巴罗支会主席黄光炳担任第一届主席。

刚成立的新村被称为巴罗镇与新村移殖区(Paloh Town and Resettlemant Camp),而每一个新村都会有一个新村村民委员会(Chinese Citizens Committees),其职责为管理新村内的事务。为了更好的服务,村民首次参与由政府于1951年9月29日举行的村委会选举,当时中选者为黄光炳先贤。1955年,英殖民政府把新村村民委员会改称为地方会议(Local Council Committees),黄光炳为第一任地方议会主席。

为了进一步打击马共,巴罗地方议会接到柔佛作战委员会指令,于1957年7月28日在巴罗开始实行集炊制度(俗称“大锅饭”),旨在杜绝村民资助马共粮食。

这个“大锅饭”政策实施近1年,于1958年6月22日终告结束,也在同年的8月26日,柔佛州苏丹伊布拉欣在昔加末(Segamat)宣布,包括巴罗在内的柔佛州大部分北部地区从“黑区”转向“白区”地位(The Singapore Free Press,27-8-1958)。这也意味着,新村居民可以自由进行各种社会与经济活动,也有村民开始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寻觅更好的生活。

1960年7月31日,我国第二任国家元首苏丹希沙慕丁亚南沙(Sultan Hisamuddin Alam Shah)在上下议院宣布结束12年又45日的紧急状态。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