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694
0

巴淡芙露新村

基础建设

作者Author:  汤美珍 Jenny Tong Mei Zhen

警局与诊疗所

巴淡芙露新村符合一般新村在成立之时拥有的基本设备,如:警察局、诊疗所、小学、民众会堂、篮球或足球场。根据笔者走访当地,受访者皆表示警察局和诊疗所是在新村成立之后建立的。作为新村必备的治安单位,新村的警局位于村末的位置,与村内的诊疗所相邻。“有新村的时候,才有诊所和警局,但当时的规模并没有那么大。”新村成立之时,现今的警察局不过是警察亭(pondok polis)而已,但作为治安的象征,其坐立新村内长达72年之久。

除此,新村在当时更有流动医疗车(mobile clinic)供村民求医。1952年,政府医疗部门和红十字会每个星期一和星期四都会到访新村。1961年6月,马六甲州首席部长宣布将在巴淡芙露设立诊所。且早在5月份,政府已公开向建筑商公开招标建立诊所。

道路

早期,新村的道路皆是红泥路。于是身为马华公会主席的戴进和秘书李荣双曾致函Menteri Penyelaras Kampung-Kampung Baru (新村统筹部长)以在新村原本的红泥路铺成更便于交通的柏油路。巴淡芙露在早期乃是马六甲其他地区到马吉丹娜的主要道路,因此道路十分繁忙。2016年隶属交通及资讯中心的“社会革新基金拨款与兴建”拨出RM25,000,000在全国落实70项计划,而巴淡芙露的创意修路计划也在其中。

民众会堂

在英方的after-care政策下,满足村民活动场所的民众会堂也随之建立。巴淡芙露新村的民众会堂位于巴淡芙露华小的隔壁,其作用为凝聚村民和周边地区居民。新村的民众会堂共两栋建筑物,早期作为村委会(village committee)开会之地点。

李荣双于1970年代在巴淡芙露华小掌校期间,因教室数量不足以应付暴增的学生人数,因此曾短暂借用民众会堂为学生的上课地点。1975年,马华公会巴淡芙露支会主席戴进和秘书李荣双曾在1975年5月17日向政府部门(Menteri Penyelaras Kampung-kampung Baru)申请维修民众会堂,并提供家私,共计$2,000。

然而,如今的华人新村民众会堂逐渐褪去其原本的角色。近数十年间,民众会堂成了马来小学生上宗教课之场所。之后,巫统及一些地方上的回教组织要求翻新旧建筑物,导致原本的“巴淡芙露民众会堂”之招牌在翻新后完全消失了。翻新之后,民众会堂由乡村发展委员会进行接管。

2017年10月,2018年度财政预算案拨款6500万令吉作为华人新村发展之用途。时任巴淡芙露新村村长表示新村内基本设施皆算完善,遗憾的是没有属于新村的民众会堂或活动中心。因此他将代笔村委会呈上计划书,以惠及村民。

马来亚民众图书馆

为响应杜绝马共之运动,马来亚民众图书馆于1956年也在巴淡芙露新村成立,并位于现巴淡芙露华小校址的电脑室。还未建立电脑室以前,那里为教员宿舍,后来一部分范围改为民众图书馆。1956年11月20日,华民事务官李金山先生对民众图书馆进行开幕剪彩仪式。当时,民众图书馆之图书仰赖政府与社会大众的捐赠。由于巴淡芙露华小并未设有图书馆,因此学生和村民一样皆到民众图书馆借书阅览。

1958年9月,巴淡芙露华小校长接收来自马六甲与柔佛社团注册处的信函。信中先是表达华小内的“图书馆”符合《1957年教育法令》下校内组织之形成。然而校内图书馆仅限于学生与教职员,而非大众。因此,“Malaya Public Library Association(马来亚民众图书馆)”之招牌应当尽快撤除。若公众仍持续造访图书馆,那该图书馆将受管辖于社团注册,而非教育法令。后来,华小教室供不应求,不仅是民众图书馆,教师的宿舍也一并改为教室。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