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666
0

士乃新村

历史

曾建宏、朱慧榆、唐子轩整理

           早期士乃并无房子和商店,只是一个供商人进行交易的港口。19世纪末期,琼州与潮州人港主首先开发了士乃大街以西的海南港、机场路和兴顺港(恒顺港),在此种植甘密、胡椒、橡胶等农作物。上世纪20年代末,士乃上街场的潮州人开设杂货铺,村民以潮州人居多。后来,客家人在那个年代开始大量南来,有从雪隆、森美兰、马六甲、新加坡,甚至也有的从印尼勿里洞约满到士乃来。然而,当时以中国广东揭西河婆人族群最多,聚居海南港一带,因此士乃有“小河婆”之称。士乃由此变客家村,以士乃河为界限,形成上、下街场。在街场中间开辟公路,两旁是当时富甲一方的黄德茂所兴建的双层店铺,相对而立。

            1909年,火车从新山开出,而士乃则是新山出发向北的第一站。中国南来的新客陆续到士乃种植以树皮与茅草建盖起茅屋。1915年前后,黄相、黄练、黄万户、黄子松等先辈连续到士乃拓荒。其中,黄子松为柔佛江夏堂互助会的创会人,原籍为广东揭西河婆连城人。1927年,黄子松与新加坡商人蔡愿合资创设“成利(Seng Lee)”号经营杂货生意,售卖日常用品、酒、批发白米,也兼养猪、卖猪肉。在创立“成利”之前,黄子松也以“黄成利”的商号经营杂货、白米及卖酒。三年后,蔡愿之子保留“成利”的老字号,而黄子松另创设“新成利(Sin Seng Lee)”。这两家商行是过番客的必到之处。当时的黄梨需求量大增,过番客中从事农耕者前往海南港、泗隆园、沙令及古来等山区开垦。收成后便运到集河港、铁路及陆路交通之便的士乃。士乃因此成为南方货物集散的中心,也是初来过番客的落脚处。

            1937年,日军侵华,当时古来士乃出现了一位援华抗日的传奇领导——黄子松。黄子松在士乃经营杂货店,从事黄梨种植业,且拥有杂货店、酒庄和高达5、6辆用来载送黄梨的罗厘。不仅如此,黄子松在士乃出榜招收青年参加“司机回国抗日服务队”的训练,这支队伍主要运载军用物资和兵员。在这期间,他培训了4批共160名的司机到中国参与抗日。在1948年,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法令,以对付主张武力斗争的马来亚共产党。士乃被列为马来亚共产党黑区,颇多村民被疑是马共分子被逮捕、盘问及残忍逼宫。在紧急法令之下,散居士乃村落的村民被逼迫迁移到下街场英殖民政府辟设的围篱新村居住。出入的村民被严格搜身检查,米粮配给受控制、不得私存白米、必须吃大锅饭、入夜后宵禁等条例,犹如住在集中营。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