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1,047
0

双文丹

历史

整理自:纪明艳,张嘉雯

一、双文丹新村发展史

在马来亚紧急状态期间,为切断华人对马共的支持,英国殖民政府实施了“毕礼斯计划”(Briggs Plan)。英殖民政府强制迁移华人建立双文丹新村,村民生活受管制,出入需接受守卫搜身检查,居住环境简陋、基础设施匮乏,生活充满挑战。

到 1960-1970 年,新村逐渐转型,村民摆脱了严格控制,生活回归正轨,许多家庭以割胶为生。然而 1970-1980 年,经济结构发生变革,橡胶和油棕种植业仍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国际市场波动迫使许多农民另谋生计。同时,雪州西部工业区的发展吸引大量年轻劳动力,导致人口外流,但也促使留守村民开设杂货店、餐饮店或小型加工厂,逐步减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

1990 年,新村的道路网络获得升级改造,供电和自来水系统逐渐完善,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条件。21 世纪后,年轻一代持续迁往大城市,造成新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虽然有当地景点吸引游客关注,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经济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双文丹村和哈仑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双文丹村和哈仑村靠近共产党活动频繁的森林边缘,二者皆被列为重点管控区。紧急状态结束后,两村恢复自治,仍相邻而居。早期两村村民各自为政,但因受黑社会势力影响,常引发跨村冲突导致关系不睦。私会党派系分明是新村居民分裂主因,这在马来西亚华族社会历史中确实存在,后来两村关系才逐渐缓和。由于资源有限,双文丹新村面积小,两村常联办活动。现任村长更是倡导此模式,不仅增加参与人数,还扩大了活动规模,对所有双文丹居民开放,不区分具体村落。

双文丹村与哈仑村存在重组关系,以华人为主,亦有少数马来人和印度人。两村的重组始于1960-1970 年,双文丹新村部分村民因在Sungai Gapi 开采锡矿而被迫搬迁至哈仑村。当时政府提供土地,由村民自建居所,村名便以当时雪兰莪州州务大臣命名。目前因东海岸铁路(ECRL)计划的实施,政府向第三路无地契的居民提供搬迁费,迫使他们搬离现有住所。如今,双文丹村人口从最初的 180 户减至 165 户。

双文丹新村入口

 

(二) 建埠先贤

陆佑

大矿家陆佑原名姓黄,出生于 1846 年,七岁时被卖身给陆姓地主为长工,并因此改名陆佑。11 岁时,他被作为“卖猪仔”劳工贩卖到新加坡,先在丰盛港当三年矿工,后在新加坡烟酒庄工作三年。当他积攒到 99 元后,开设了兴隆号杂货店。他凭着忠实诚恳和坚韧果敢的态度开启了他的商业之路。

1867 年,他前往霹雳拉律从事采矿和税捐承包,历经 15 年奋斗获得成功。1882 年因思乡回国探亲,翌年重返马来亚。1886 年,40 岁的陆佑来到雪州,迅速崭露头角,并担任雪兰莪州议会议员。他在乌雪一带广泛开矿业务,矿地数以三千多亩计,全盛时期雇佣员工多达 12000 人。自此,双文丹成为他事业发展的重要据点。

陆佑在双文丹发展采锡业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技术革新,建造河道和引进全马首架水力 发动机,大幅提高了采锡效率。他还在龙邦获得万亩土地种植胡椒、咖啡等农作物。此外,他与陆秋泰获得响码执照,在双文丹经营赌、酒和典当业,且每年向政府缴纳巨额税款。

虽然陆佑早年受教育程度有限,但他发达后热心公益慈善。因其卓越贡献获英女皇赐博士衔,香港大学也为其树立铜像,以表彰其显著成就和崇高声誉。

 

陆秋泰

陆秋泰是早期双文丹矿家,吉隆坡著名矿家陆秋杰胞弟。他出生于槟城,自幼受英文教育。1892 年毕业后,他任职马来亚铁道局,后成陆佑经理与生意伙伴,还担任丰发锡矿等公司主席。

1897 年,他成功申请双文丹华人义山保留地,并与陆佑、陆秋杰合伙创办双文丹锡矿公司。作为一名爱国侨领,陆秋泰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号召成立吉隆坡同盟会并担任主席。他积极筹款资助民国政府,并两度担任雪隆中华总商会会长。然而,晚年因健康欠佳于 1931年病逝。

 

冯华

冯华是双文丹埠主及早期矿家,其广就成锡矿公司大本营位于双文丹新村,前身为陆佑的东兴隆。

1904 年,与陆佑、陆秋泰联合捐款吉隆坡美以美中学,学校运动会队伍以三人姓名命名并沿用至今。1915 年,他慷慨捐款助力双文丹回教堂建设。十年后,冯华逝世后安葬于双文丹私人园地,为其对社区的贡献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隆炳财

1960-1970 年,双文丹“隆炳财”组合(江富龙、叶炳、王振才)广为人知。三人作为 后期矿家,从姓名中各取一字得名,接手“东宏锡矿公司”改名“隆炳财锡矿公司”,开采锡产量高。后成立“联荣锡矿公司”,并安装彩色电视,吸引儿童青少年观看日武节目。三人因在甘榜督槟榔挖到锡米仓声名鹊起,发达后热心公益教育,在诸多社团任要职。

 

(三) 籍贯

双文丹新村居民主要来自福建、客家、广东三大籍贯群体。早期福建籍居民数量少,如今显著增多。由于老一辈观念保守,早期各籍贯群体界限分明,如广东籍、客家籍等都仅与同籍者往来,不同籍贯间互动社交少。但随着时代发展与观念更新,如今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