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656
0

北干那那新村

教育

作者 Author:廖珂盈 LIAW KEI WING,洪晟 ANG SENG,李欣棋 LEE SIM KEI

育民学校

北干那那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经过了两场浩劫:日本南侵,以及战后黑区与紧急法令的移民政策,使得周遭居民被逼迁入新村范围内。结果,因战争而被摧毁,或因移民政策被搬迁,北干那那区内共有八所学校,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学校单位是文教机构,通常校方都会将校史保留得相当完整。然而那些毁于日战的,战后或因没有复办,或是合并他校,或是自行停办的学校,就逐渐消失于历史。另一方面,英殖民政府为对付马共,实施移民政策,设立北干那那新村,造成一些周遭的学校因合并或迁移而消失,也让这些学校的记录与文献都荡然无存。这对于研究北干那那近代史,以及撰写笨珍史实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对于那些为教育付出和贡献的创校先贤,也非常不公平。这些消失了的学校,所有的记录或毁于战火蹂躏,或因无人打理收藏而被丢弃,或因日久虫蛀及不受重视而损毁。现在要还原这些历史,恐怕只有依靠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了,但是日子越长久,就会因为老一辈的逝世而不容易找到,且会因为日子长久,记忆模糊而与事实有差距。

被迁移到北干那那新村之前,邻近的华人都散居在园丘或者芭地,以耕种为生。为了让这些农耕民的子弟受基本教育,许多设备简陋的学校纷纷设立起来。后来因受战争侵害,以及因为英殖民政府实施移民法令,征用四周土地来迁移及安置受影响的村民,导致有些学校不得不陆续停办,并合倂在目前的育民学校或是侨民学校。这些消失了的学校计有:培华学校、崇实学校、平民学校、南强学校、华侨学校、育华学校、启蒙学校,以及育民学校前身的中华学校。中华学校是北干那那侨领在战后复办被战火破坏的华侨学校及南强学校,设在沙哇路日军所建的黄梨酿酒厂内,改称中华的学校。后来随着北干那那新村的建立,把邻近村民从偏远地带迁移到固定范围,移民部遂划定现址为新校址,并拨款4万元为兴建新校舍部分经费。中华学校迁至现址,定名为育民学校。如今育民学校一分为二,育民一校现在是笨珍县规模最大的,拥有一千多名学生的学府。

图:育民华文小学

资料来源:黎国雄提供

图:北干那那育民二校校徽

资料来源:李兆霖提供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