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2,569
1

加叻新村
Kampung Baru Karak
彭亨州文冬县
Bentong, Pahang

  • 简介

    作者 Author:杨籽健Yeong Zi Jian、王婕晞Ong Jyue Shyi Jessie、林瑞容 Lim Sui Yoong、何秀葶Hooh Shoo Ting

    加叻新村坐落于彭亨州中西部,属于文冬县下辖的华人新村。以其为中心,往西北可到达文冬(Bentong),南可达柏郎埃(Pelangai),东北则是联增(Lanchang)。作为吉隆坡——加叻大道(Lebuhraya Kuala Lumpur–Karak)的终点,新村前面还联结了加叻大道以及东海岸大道,因此交通十分便利。其中,加叻大道也以抵达云顶高原(Genting Highland)的必经道路之一而闻名。沿着加叻大道,四十公里可达云顶高原,八十公里可达吉隆坡。而往东海岸大道走一百八十公里便能抵达关丹。

    加叻的国文名“Karak”有几种说法:

    (一) 一说源自于开埠加叻的孟加拉人“Karak Singh”。但此说不太可信,当时较为年长的当地人表示,Karak一词并非源自孟加拉语,“Karak Singh”也不是最早开埠此地的人。

    (二) Karak一词源自于Karak河(Sungai Karak)。

    然而,最为可信的是以下两种说法:

    (一) Karak源自苏门答腊语Kerak。最早开埠加叻的应是苏门答腊人,在加叻早期的采矿活动中,在河中采到的矿物被苏门答腊人说成“Macham Kerak Nasi”(像锅巴)。但因当地的苏门答腊人不谐发音“Kerak”,所以他们便将Kerak发音成“Karak”。

    (二) Karak源自吉兰丹语,指的是椰子叶扎成的火炬,有火把的意思。

    在英殖民时期,来自英国的加叻橡胶公司(Karak Rubber Company)于1907年成立,并收购文冬区域一片园地,预计在未来三年借种植一千英亩的橡胶来开发这块地,但人力稀缺使该公司直到1911年都长期雇佣淡米尔印度人及当地马来劳工,同一时间逐渐有中国劳工进入这片区域。 之后,加叻的橡胶产业逐渐发展蓬勃,1924年也修建了通往文德甲的道路来连接相近城镇。1939年,加叻镇被列为“小型商业中心”,人口约为300人。

    加叻新村约于1948年正式成立。早期村民多以割胶为生,村内也有好几所烟房及制胶片厂,此外也有种植产业及商业活动。然1948年以后,英国政府把住在沙拜区的华裔都聚集到了今天的加叻新村,成为了加叻新村主要的人口来源。当地华人大多为广西籍贯,平日沟通多使用广东话。村民多信奉民间信仰,也能在新村内找到佛教以及基督教的足迹。除新村外,加叻于1980年代开始兴建住宅区。最早的小区便是加立花园(TAMAN KARAK),这促使华人走出偏僻的园丘,如地理望、文积等,纷纷搬迁至加叻,导致加叻人口自1980年代起逐渐增多。

    由于加叻新村的街道和房屋并未经过规划,故村里房子门牌散乱,不按顺序排列。早期作为马华支会秘书的村民马拔源便骑着自行车绕行新村,逐门逐户记录姓名及人数,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手绘了加叻新村的地图。

    2021年10月1日,新村因电线短路发生了开埠以来最严重的火灾,共烧毁了约48间民宅及8间店屋。包括加叻大街在内,新村一、二、三、四及五巷都受到了波及。其中加叻大街上烧毁的店屋包括有50年以上的旧建筑。所幸受到了多方资金协助,重建灾区计划已于2022年11月开启,并预计在一年内完工。现灾民们多自行租屋,或暂住在亲戚朋友家。重建的房子将由板屋改为砖屋,据重建委员会成员赵志文透露,虽新村内超过四分之三被烧毁的房子没有地契,但现在灾黎仅需依据工期分次缴付七万马币就能拥有附带地契的重建砖屋。重建委员会也努力向有关当局申请重建房屋完全依据新村旧房屋的原尺寸。

    加叻并非首次被大火侵袭,1984年7月,加叻大街七店屋曾被烧毁,损失两百余万元。

    加叻区域

     

    加叻新村入口

     

    村民手绘的加叻新村地图

     

    村民手绘的旧版地图

     

    受波及的店屋现况

     

    现正进行中的重建工作

     

    1984年加叻大火之报道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