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380
1

亚沙新村

政治

整理自:张嘉怡、蔡家杰

1948年,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为了对抗马共的叛乱,英殖民政府拟定了一项政策,把一些华人木屋居民在无需经过审讯的前提下驱逐回中国。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英殖民政府率先在雪州加影驱逐了当地木屋区的约300名住户。

1949年2月6日及9日,军警分别进入森美兰州的乌鲁沉香(Ulu Temiang)和小甘蜜(Sikamat)华人木屋区驱逐了近1500个华人住户并被扣留在居銮准备驱逐返回中国,乘船由水路返回广州汕头。这些华人住户在被驱逐时只准携带一些随身衣物,木屋内的其余物品,包括他们所饲养的家禽、农作物等皆不准被带离。见这一惨况,身为福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华人领袖陈世英联合前政府医药官员张亚坤医生与前扶轮社会员许联清局绅一同先后会见当时的森州总警长、州务大臣拿督、森州英国驻扎官与吉隆坡政府行政官商讨应对方案。

1950年,陈世英、张亚坤医生与许联清局绅在与行政官经长时间的沟通后,成功说服其接受“华人新村移植计划”并即刻停止驱逐行动,最后仅有146人被驱逐出境并获承诺日后将不再驱逐华人木屋区居民。约一星期后,陈世英提交了新村移植计划的提呈,在两位森州行政议员的支持下建议在芙蓉至波德申路设立马来亚“第一个新村”以安置被驱逐的居民。森州州务大臣不久就确定了在万茂(当时称“横窝”)路2.5英里处作为第一个新村的据点,并命名为“自由新村”,寓意着这些华人居民在长时间的拘留中被释放,重新获得了自由。

新村移植计划得到政府的肯定并确立第一个新村将在芙蓉建立后,芙蓉市民给予了大量日常物资援助来协助木屋区居民重建家园。同时,一批自愿人士参与加入移植委员会以便第一个新村成立。这些自愿人士足以分为多组,例如工作队小组、原料小组、食品小组、住宿小组等等,贴合华人生活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来重建家园。自由新村刚刚建立时只有11栋长屋,但需要容纳200户(约1000人)。

据村民廖富林的回忆,民众被担保出来后,分为几批被卡车载送到新村据点,每批大约200至300人,民众需要到山林里自行砍树并搭建出原住民居住般的长屋,轮批工作,直至建成。

1951年发生了一场大水灾,芙蓉多个地区收到洪水的侵袭,刚刚建立起来的自由新村也因此被淹没,刚获得新家的居民被迫再次迁移到附近一个较高的地方,每个家庭获得一块4×100尺的土地新建房屋,即现在的亚沙新村。此外,廖富林透露,亚沙新村最初选择的扎根地点为如今芙蓉端姑嘉化医院的对面。当时还没有端姑嘉化医院,但它对面是旧医院。村里的老人忌讳,反对在那里扎根,最终才迁至如今的亚沙新村所在地。

在当时,英政府将土地以40尺×100尺的尺寸进行划分,并注上了四个水泥柱子、标上号码以示公允,村民再以抽签的形式抽到自己的屋地并自行建房。当局亦在村民入住前已规划了新村的布局,如居住区、警察局、学校等。据前任村长彭美雅所述,当时绝大多数居民都没有供水供电系统,照明普遍使用煤油灯,且仅有7、8户村民有水井,因此要饮用水只能向拥有水井的人家“索求”。

在1954年以前,有地方议会选举制度时,村长便由选出的村委会主席一并担任。由于是动荡年代,在这之前选出的村长并未留下文字记载。1962年,取消了地方议会选举制度,村长和村委会便直接由森州政府委任,而此制度也沿用至今。在历史上,亚沙新村的民选村长有6位,而受委任的村长则有9位。

自由新村(亚沙新村前身)

图片来源:陈世英著《马华与新村》

马华公会主办自由新村

资料来源:《亚沙马华校友会50周年特刊》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