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462
0

直凉

经济

作者Author:廖文辉 Lew Bon Hoi

经济

直凉的经济发展与交通网路的铺设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铁路和公路开通以前,天然河道成为现成便捷的交通要道,当时许多华人移民是乘船沿着直凉河进来,直凉河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管道。在河的两岸是稀落零散,星罗棋布的马来村庄。估计在20世纪以前,华人已经带来茶叶、丝绸、瓷具等货品,在沿河盖起阿答屋和土著交易,交换锡、金和森林产品,然后再贩卖至其他地方,华人主要扮演中盘商的角色。华人在沿岸垦殖落户,并将马来人逼至较为内陆的地区。

彭亨是马来半岛拥有最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州属,伐木曾经是直凉早期重要的行业。由于直凉伐木森林靠近河流,一般先以水牛拖拉至河边,然后将木材推入河中,让树桐顺流而下,再让水牛拖拉至邻近河边的板厂加工。战前,在直凉河边有一海南人经营的板厂,后来由闽南人黄重吉接手。火车通行以后则以人力将之移上火车运送至外地。

为了拓展彭亨的资源,1917年,铁路开通到直凉,大大地促进直凉的经济活动,此时货物开始频繁大量输入,火车站至老街虽然仅有数百公尺的距离,但货物和日常用品搬运分发给商家销售必须有中介的交通工具,牛车为此应运而生,成为街市和火车站之间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牛车也同时肩负运载胶片和胶丝至火车站,然后再行运输外地的功能。据直凉父老忆述牛车也是迎娶新娘的交通工具之一。与此同时,以双手和肩膀来谋生的货物搬运工也成为当时的行业之一。

铁路修筑时期,华人即搭建房屋散居于周边的森林或胶园从事砍伐森林、耕种农产品和树胶,以及割胶糊口。农场品种植方面,最早有鱼藤、木薯、甘蜜等,也有少数种稻以满足粮食需求。是时英殖民政府并无管制土地开发,华人相继涌进垦荒。约莫在1920年之后,直凉已经有约七百余华人,其中女性只有区区的八位。随着人口增长,各种店铺也相继出现。直凉老街的商店,大约开始兴建于1920年,最早的一批共15间,为简陋锌板商店,主要以经营什货生意,供应日常所需为主。在此之前,日常用品主要由廖印坐船至日叻务采办然后转售,后来为了方便人们采购才开设杂货店。1930年以后,所有新建的店铺,皆为红砖瓦片的双层店屋,并将锌板店铺拆除。1940年,老街左右两排共49间的店面,才基本兴建完成。

直凉49间店铺,依据贩售物品可以归纳成如下几类,首先是贩卖土产米粮的杂货铺,这些商店供应基本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收购土产和兼营与中国的汇兑,其中业务较大的有天益(苏呈滚、苏呈澜兄弟)、广源(林蒲)、福美(陈桂远)和益丰(廖泉)等是。其次是经营餐饮业,如茶餐室和咖啡店,有联丰(张业精)、汉福居(李南居)和华园(李和),还有同时兼营旅馆的,如南洲(朱俊)和益昌隆(秦学晋)。其三是提供各类日用品的店铺,如售卖洋货、布匹和药材计有新泉发(林金枝)、德安和(何平波)、同生(罗永才)、万春堂(邱湧华兄弟)和大安(罗能文);其四是提供各种日用服务的,有脚车店、理发店、裁缝店、白铁业者和当铺,另外,也有一间鸦片专卖店。

至于公路的出现较迟。1938年以后,公路方始开通,惠及直凉,对工商业有莫大作用。1946年以后,直凉大街6号广源宝号除有自设的添油站,并拥有全镇最早的中型罗里,由吉隆坡运载货物来直凉销售,直凉的树胶产品也多由广源的罗里运载出外,随后也有小货车由外地运载货品来直凉销售。在新村成立以后,一条通往明光的黄泥路才开通,北上另有一条弯曲的黄泥路直通淡马鲁,1960年以后才有南下的公路。公路通行,货车通行无阻后,牛车运货的行业走入历史而消失。1960年代前后,大型脚踏车成为直凉居民进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这类大型,车身黝黑的铁马,后座有个大铁架可运载上百斤的货物,成为园工胶工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初期,胶价滑落,有些胶园开始改种油棕,油粽逐渐成为直凉另一重要的经济作物。

直凉地处群山环抱,土壤肥沃,物产丰盛,早期主要是华人的聚集区,除了经商外,多以伐木、垦殖和割胶为主,以小园主居多。早期进行农产品垦殖,后来树胶需求殷切,大部分土地就翻种树胶。到了1990年代初期,从事种植和其他农业的华人估计约有七千多人。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