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446
0

瓜拉光新村

经济

作者Author:苏晓萱 Amegrace Soo Xiao Xuan

农业

早期,瓜拉光新村盛产木薯、花生与誉为“菜王”的菜心。1990年代起,当地农民便引进台湾的甜玉米粒,使该村发展成闻名遐迩的“玉米之乡”,甚至计划于村口建设玉米模型,成为当地地标。芥兰、黄瓜、长豆、生菜等短期的农作物亦是该村农民主要产物。该村于农业兴盛时期得以达到日产千箩的数量,并将蔬果批发至本地或外埠市场。早期,瓜拉光村民曾筑坝挖塘,使用矿湖尾端的地耕种莲藕与芽菇。但由于后期适用于耕种的土地因建设工厂需要,因此大多都被填平了。直至2019年,瓜拉光仍有少数农民栽种芽菇。此类芽菇长度约3公分,中间直径是2公分,体形像圆球,至少比中国芽菇小一半。

传统行业

早在1960年代时,木茨业便已立户于瓜拉光新村。村口的义和、泉成便是曾经辉煌的木茨厂。木茨业兴盛于1970至1980年代,早期规模颇大。木茨用途广泛,可用于饮食业、渔业等,因此瓜拉光村民便纷纷投身于木茨业,一年便可坐享收成。可惜的是,瓜拉光新村肥沃的土地因先前被用以开采锡矿,故不再适合种植木茨。最早转型的木茨业非但没有因为转换经济模式持续发展,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夕阳行业。

在新村的十字路口直下,便能于尽头的右边寻见由王南成夫妇在1970年代创立的手工织萝笠厂。当时,珠宝区共有13家手工织萝笠厂,但此行业在农业的转型之下也受影响,导致生意每况愈下。另,时代的演变也减少了萝笠的使用,因此现今村内也仅剩寥寥几家工厂持续运营。市场上的萝笠可分为三个尺寸,分别是6尺半、7尺、以及市面上最常使用的8尺。马来西亚森林大致有吊细竹、巴都竹、大眼竹和麻竹。竹身的坚韧性和易折性异常重要,其可间接影响竹的价值。因此,王南成夫妇制作萝笠时会优先使用品质良好的吊细竹。王南成的妻子表示,工厂每月可产出逾五千个萝笠,部分用于自身批售蔬菜,其余的均运到仁嘉隆处理。此行业需大量使用手部操作,无论是选料、破竹、编制过程皆不是一件易事。

瓜拉光新村华裔多为河婆籍贯,因此河婆籍贯的美食如擂茶、菜粄已成为新村的特色。逾三十年历史的手工河婆菜粄由彭玉华与其女儿张敬翠共同经营。多年前,这门手艺从彭玉华家婆的手中流传下来,她们至今依旧坚持手作让民众品得最原始的口味。母女俩制作的河婆菜粄并非是传统白色的,而是带有喜庆气氛的粉红色糕粿。菜粄的面团由粘米粉制成,薄皮包裹蒜、韭菜、咸菜、沙葛等馅料,外貌看似元宝,口感软糯外皮有弹性。张家的河婆菜粄已传承三代。彭玉华母女每日于天未破晓的时刻已开始准备制作菜粄的食材。菜粄皮质柔软,热腾腾或冷却食用都有不同风味。每颗菜粄的大小皆考验师傅的工艺,而她们每日坚持现做现卖以保证用料新鲜。她们不仅自己经营档口,亦将菜粄交给亲戚售卖,甚至批发到不同市场,让人尝到这来之不易的好味道。

此外,由黄豆制成的豆腐、腐竹、豆浆亦是该村的特色。瓜拉光村民刘新泉将其所生产的豆腐命名为“河婆豆腐”。制作豆腐的过程繁琐,需全神贯注,同时选用良好品质的黄豆方能制作成功,故此刘新泉选用品质较好的加拿大黄豆进行制作。首先,需先将黄豆浸泡于水中,再倒入磨豆机器里研磨成豆浆,用机器蒸煮。蒸沸后,加入卤水使滚烫的豆浆凝结。接着,需使用消毒后的白纱布盖好豆腐模具,用压榨机将多余的水分沥干,将半凝固的豆腐倒入方块木框内,用压板挤压多余的水分,便可获得滑嫩的豆腐块。若要制作豆腐干,则需采用油炸的方式。再者,若要制作腐竹,则需将豆浆倒入木槽内加热,使表面的豆水结痂,用竹片把它晒在绳子上直至干透,取下折好便可获取市场上所售卖的腐竹了。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