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775
0

珠宝
Chemor
霹雳州近打县
Kinta, Perak

  • 简介

    以下所有内容皆整理自:珠宝百年拓荒开埠史. (2007). 珠宝市区华人公产保管委员会(珠宝观音古庙)

    北霹雳近打谷一带,清澈见底的朱毛河(Sungai Chemor)溪水潺潺。河畔旁如今矗立着一家油站,这一带早期被当地土著称作“滩头堡”。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约1893年前),便已有南来华人垦荒的踪迹。而这便是如今霹雳珠宝最初开基立业的据点。

    早期南来华人的聚集地,常是“先有埠名后有庙名”。因此根据当地建立于1901年的“珠宝观音古庙”庙名所提供的线索,可以肯定这里至少在十九世纪末就已被当地华人称作“珠宝”。并且当地亦有数座先贤墓碑能成为这一说法的史证。而珠宝的马来语地名“Chemor”则是来自于当地一个由英殖民官员管理的胶园“Ladang Chumor”。早期珠宝一带居民以华人为主,马来人仅十多家,居住在珠宝埠。

    根据墓碑考证,早期南来华人开垦者包括了黄木良、邱财、黄奕茶、林维生、黄孙浦及李荣等人。后来因着霹雳近打谷这一带早期含有丰富的锡苗,从而使得英殖民政府在1908年开始大量从中国召集劳力。因此,这使得来自广东东莞、客属赤溪、大浦、嘉应、河婆、潮州、福建、四会、清远、广西等地的华人大量迁徙至珠宝一带,尔后便在此落地生根。实际上早在1893年前,当地便已有南来华人在此落地生根的记录。根据英殖民政府档案记录,当地最早获得英殖民政府颁发地契的为一名名叫林益的华人。

    英殖民时期的珠宝华人多数靠开采锡米为生,并散居在各自的园丘中,他们当中亦有人以经营杂货店为生。二战以后,当地华人也经历了新村计划及紧急状态戒严时期。其中瓜拉光新村(Kuala Kuang)、丹那依淡(Tanah Hitam)、曾吉京丁(Changkat Kinding)就为当地新村计划的产物。马来西亚成立以后,珠宝的公共设施及工业于7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扩展。截至今日,珠宝已拥有台港日商投资的电子厂、全马最大的瓷器制造厂等工业设备。

    然而如今的珠宝依旧存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其中包括当时候有当地华人郑景贵参与建设,至少拥有一个世纪历史的火车站、早期用于加工锡米的溶锡炉寮、英殖民时期的政府官寓等。此外,当地亦存留着拥有百年历史的宣统式年的铜钟、制作于光绪二十七年,自1901年便安置在当地观音古庙的古铜香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香炉为南来先贤携带而来,是南来先贤在珠宝开基立业的见证者。而以上这种种的历史文物也成为了珠宝的特色之一。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