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770
0

巴罗

宗教

资料来源:张纹综主编《百年巴罗华人志》,巴罗:巴罗新村委员会,2016年

灵山寺

灵山寺创建于1934年,由陈铅娘居士与郑于娘居士共同发起创立,至今已经有82载历史。

82年来,灵山寺共历经5任主持主持寺务,即释松辉和尚(1949-1956)、释慧观法师和释来参法师(1956-1984)、释唯宜法师(1984-1994)、释慧雄法师(1994-2003)、释恒男法师(2003至今)。

追溯灵山寺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庙初期直到1949年松辉和尚前来巴罗灵山寺担任主持。1949年,新加坡双林寺松辉和尚受聘前来巴罗灵山寺主持寺务,1956年后松辉和尚圆寂,由其徒孙接任。

第二阶段:1949年从松辉和尚到任到1973年建立天王殿。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灵山寺迎来两个大规模的重建,以致灵山寺的名声更是远播。

1965年开始首次重建耗资9万元的涵盖主大殿、地藏王殿和报恩堂的主建筑物并于1969年开幕。

第三阶段:1984年来参法师圆寂,唯宜法师接任住持工作,为积极推广在家修行的学习,他带动信众成立巴罗佛学会,让巴罗乡亲更贴近佛法;1990年则建立伽蓝殿和佛教会会所。此阶段可说是灵山寺稳健发展时期。

第四阶段:自1973年完成第二次重建后,灵山寺就再无修建,时间一久,建筑结构也开始面对围墙龟裂、屋梁移位、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现任住持释恒男法师与灵山寺董事部召开紧急会议后,决议重建斋堂、福慧楼等部分。

齐天宫

小庙变大宫?因为拥有一尊可360度旋转的齐天大圣神像,巴罗齐天宫名气倍增!然而齐天宫之于巴罗人代表了什么?是默默守护巴罗子民的心灵寄托?还是让巴罗打开名气的旅游景点?

据齐天宫理事会总务林新助透露,在1975年,已故先贤敦陈修信在巴罗开辟芭场种植树胶时,过程中阻挠不断,常有工友无故发生意外受伤,于是村人便献议请当时村里的老乩童李德春到园坵做法。李德春当时获神明指点,要陈修信在园坵内供奉齐天大圣作为守护神。

经此一试,意外确实减少,为答谢神明,敦陈修信捐出500元在李德春的住家前为大圣爷盖了一座庙,供信众祭拜。那些年,村民凡有疑难或难解病痛,皆常求助于大圣爷。

齐天宫目前占地1英亩,主要供奉齐天大圣爷,另也供奉玄天上帝和哪吒三太子等神明。

真空教

依据《空中教发展史略》记录,真空教是在巴罗最早成立的宗教。1920年大量中国劳工涌入南马巴罗进行开发,随着移民的脚步,人们把文化带来,也把信仰带来。

1926年开坛。道场在目前火车站的对面,以“复本原”道堂为名。一开始的传道师为黄盛发与张运泗,至今已有90载。

据《东南亚真空教道堂图刊》记载,同样是真空教的巴罗明和坛则于1925年由林义和老师和颜壶年老师所创立。当时的坛址在火车站对面,1950年因新村移殖计划被迫迁去巴罗新村,1960年代才搬迁至和平路与观音亭和基督教堂同排。

根据巴罗乡民叙述,巴罗地区的2个真空教道堂,因为籍贯不同而不同门派,“复本原”道堂多为客家人集中的道场,福建人则以“明和坛”为道场。明和坛主席李华宝指出,巴罗两个真空教都源自同一个祖师,巴罗“复本原”及“明和坛”室内布置及推广教义一样,只是有门派不同之分。

1925年,巴罗明和坛和后来张运泗将小茅舍改建为道堂的复本原,都引来居住巴罗的先贤们前来膜拜。

真空教在巴罗创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借由宗教力量帮助人们戒除鸦片烟瘾或治疗疾病,所以对1930年代备受鸦片及香烟之害影响的新马地区来说,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信徒会通过特定手段来达成戒烟目的,构成该教主张的重要仪式。真空教主张“十诫”、“十要”、“五皈依”及“四考验”之教义,仪式包括跪拜、静坐、诵经、饮茶、焚坛香、睡空及放花7项内容。

巴罗佛学会

巴罗佛学会成立于1985年,该会会长郑文典指出,佛学会最初由一群有理想的热心佛友在灵山寺住持唯宜法师的带领下,以推广及宣扬正信佛教而发起。

创会初期约有30位会员,后来慢慢增至两百多人。在会员日益增加但活动场所欠缺下,该会便在1996年会员大会通过决议,购置一块理想的土地搭建两层楼的会所。2010年,新道场竣工,次年邀请当时的柔佛州行政议员拿督何襄赞主持开幕,宗教导师释恒男法师主持洒净及佛前大供仪式。

根据佛学会前主席蔡惠兰所提供的资料,巴罗佛学会的宗旨是宣扬正信佛教教义,提升信仰素质,倡导佛教生活,培养亲善精神,关注社会福利,创造大同世界。

基督教长老会巴罗堂仁爱堂

巴罗仁爱堂迄今已有83年历史。

基督教信仰进入巴罗的历史悠久,依据巴罗仁爱堂陈戊己长老口述,巴罗仁爱堂当初主要是由邱安克与夫人余仁爱夫妇等种植家传道人于1933年创立,首个落脚地点就在巴罗永平路山,原来名称是“巴罗中华基督”。

在新村移民计划时期,巴罗基督堂被逼从巴罗永平路转移到巴罗李凑路的一间小木屋继续进行教会活动。1983年由林德兴牧师带领本堂长执各会友,邱克安长老一家并在星马各堂会教友大力支持之下,从李奏路搬迁至目前和平路,并建立新堂。

也在同一个时候因为教堂已经安身之后也需要一个立名,1983年10月9日,第156次长执会议议决,以邱克安夫人的名字“仁爱”取名,称“仁爱堂”,并蒙区会批准使用。

1985年5月1日,新堂正式落成并举行奉献感恩礼拜。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