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1,688
0

巴淡芙露新村
Bertam Ulu
马六甲州马六甲中央县
Melaka Tengah, Melaka

  • 简介

    作者Author:  汤美珍 Jenny Tong Mei Zhen

    巴淡芙露新村成立于1950年,是一座距离马六甲中央12英里(约19公里)的华人新村。该地取名自马来文Bertam Ulu,虽然据《马来西亚中文地名手册》其应当写作“柏淡乌鲁新村”,但报章上也将其直译为峇淡芙露、柏淡芙露、柏淡乌鲁、柏淡乌露与巴淡乌露等。

    早期,巴淡芙露一带在实施移植计划以前称为阿罗(Alor),是一片橡胶园区。因此,新村内的老一辈村民至今仍习惯将此地称为其旧称——阿罗;而新一代在村内成长的新生代则习惯于将新村称为巴淡芙露。

    巴淡芙露名字之由来,与邻近的柏淡河(Sungai Bertam)息息相关。作为新村内的唯一一条河流,柏淡河对于该地取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巴淡芙露中的“巴淡”是“Bertam”的音译,而“芙露”则是“Ulu”的音译。“Ulu”源自于马来西亚语的“Hulu”,意思为河流的上游。顾名思义,巴淡芙露的地理位置位于柏淡河的上游。

    新村是英殖民政府为剿灭马来亚共产党所衍生出来的非自然历史产物,而巴淡芙露作为当时的马共活跃区域,无法幸免于新村计划之落实。1951年5月15日,Settlement War Executive Committee (殖民地执行委员会)在会议中批准了作为新村开发的约$14,500土地经费。1952年2月,Ag. Collector of Land Avenue 在会议中回应最初的$13,000估价已被批准,而具体的$14,500的土地赔偿金将在分配后得到批准。然而直至1952年11月,殖民地执行委员会仅提供了$12,900作为征收土地之款项。

    根据《新村每月进度报告》显示,马共在1952年8月仍然有少部分活跃于当地,有关当局也怀疑新村内的村民提供食粮给马共。Chinese Affairs Officers(CAO,华人事务官)的秘书于1956年4月19日抵达巴淡芙露新村,旨在帮助当地的新村村民申请马来亚登记,既21岁以上的民众自愿成为马来亚公民。

    根据1947年马来亚人口普查,柏淡区的华裔人数为441人,男女分别是235人和206人。6至12岁的小孩共52人,男女分别是28人和24人。巴淡芙露新村在1950年成立之时,首批村民人数为370人, 1954年及1955年的人口统计仍然维持在370人。据《新村每月进度报告》载,巴淡芙露新村于1952年7月时有116户家庭,而同年10月剩下112户家庭。1952年,一户家庭因身体健康因素搬离该地,但由于有一户新家庭搬入,所以新村的家庭维持在112户。

    现今,巴淡芙露新村共有83户华人、20户马来人,及7户印度人。其中,戴氏以15户人家成新村内最大家华人,其次是黄氏的10户,而9户的李氏紧随其后。蔡氏与刘氏各5户;丘氏4户;蒋氏、汤氏、陈氏和张氏各3户。除了林氏、廖氏、王氏、卢氏及尤氏各2户,其余十三姓氏皆在新村内只有一户。

    柏淡河

     

    巴淡芙露新村早期平面图(来源于国家档案馆)

     

    通过戴慈恩的结婚照,能一探当时的房屋构成。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