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邱克威、蔡慧钏著《淙淙巴冬河——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巴冬:麻属巴冬永春会馆,2019年
早期许多乡村的华人家庭里都会饲养家禽,主要是鸡、鸭和猪。而巴冬也不例外,家禽是华人家庭的收入来源之一。周边的香蕉叶、野菜、还有渔民捕捞后剩下,且无法食用的杂鱼皆是家禽的饲料。根据口述调查,家禽饲养,尤其是猪只,在1970年代后逐渐减少。巴冬华人除了涉及以上几种产业,也在巴冬大街和武吉摩大街上经营各式各样的商铺。巴冬火车站周边形成了巴冬市镇的中心,巴冬大街上还有二战前的建筑物,不仅成为周边农产品的暂时聚集地,随后华人还经营各种各样的商铺为周边居民服务,是巴冬区最大与商铺最为集中的商店街。而武吉摩大街则是巴冬区内陆,商铺较为集中的街道。
巴冬大街,当地人称之车头,因为麻坡铁路曾在1890年至1925年巴冬大街十字路口处设有巴冬车站。巴冬地方议会于1954年成立,在1953年年尾曾做了统计,当时巴冬大街有11个小贩、9个路边摊贩、10间餐饮店、1间戏院、4间脚车店、27间杂货店、2间洗衣店、4间裁缝店、2间相馆、5间赌馆、6间日用品店、1间钟表店、3间金店、1间打铁店、1间棺材店、4间理发店和4间仓库。可见当时大街已十分活跃,商铺林立。而数量突出的杂货店,除了进行零售,也收购周边的土产(如槟榔、椰糖等),转卖至麻坡市或其他地区。
另,自1950年代起,有外地人来到金和泰公司对面的经营戏院,最初是大同戏院;1959年重建戏院以后,改为光明戏院,间中经营者经过好几手,大多来自新加坡。光明戏院放映泰国、邵氏、长城等电影,还有英文、马来和印度电影,承载了数年巴冬人的欢乐。
武吉摩聚集的大多是福建人。该大街也曾有不少店铺,在二战以后,紧急法令实施以前,武吉摩周边的村庄的住户会来此购买日常用品。早期这些店铺都是亚答屋,每日附近的居民就会带着生产的蔬菜、土产或家禽来到南边一侧的店铺前摆早市。到了1960至1970年代,镇上的屋子逐渐转成锌板屋和砖瓦屋,部分屋子的外貌还一直保留到现在。
不管是麻坡或巴冬的巴刹,都集中了周边渔产、农产品和日常货品,对于一个市镇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根据1953年尾,巴东地方议会的记录,巴刹有8个菜摊贩、11个鱼摊贩、1个牛肉摊贩、3个猪肉摊贩、3个提供冰块摊贩;以及巴刹后面的1个屠宰场。在1990年代,在巴冬旧巴刹后面建了一个新巴刹后,旧巴刹则夷为平地,变成停车场。巴冬巴刹目前最为著名的要数标鱼,渔民把渔获送去巴刹,让头盘(或称东头)进行标鱼,是巴冬渔业产业链重要的一环。1950年代至1960年代,就有潮州人在巴刹进行标鱼。
巴冬渔获以新鲜著名,除了供应当地居民,还会批发渔获至新加坡、新山、吉隆坡、吉打等地区。巴冬巴刹的售价比其他巴刹好,不仅收纳了周边的渔民的渔获,外地的中间商,(如笨珍、峇珠巴辖和马六甲麻坡)也会把渔获送来该巴刹竞标。此外,麻坡大巴刹的标鱼从凌晨3点至早上7点,下午就没有竞标,所以麻坡不少渔民也会把渔获带来巴冬。巴冬巴刹的标鱼可从凌晨4点开始,一直到傍晚6点。当中最繁忙的时刻是早上7点半到8点半,11点到1点半这2个时段。一天最少进行3次标鱼,视每日渔获的多寡。
在渔获送到,工人称重和分类后,头盘便开始喊标,把要竞标的海鲜放在场中央,念出鱼种名称与重量,感兴趣的鱼贩、中间商等竞标人到头盘耳边低声出价。一般上,在刚开市的竞标中,竞标者会以前一天的价格试水温,而巴冬巴刹只竞标一轮,价高者得,不会进行第二轮喊价。倘若有出价相同的情形出现,则会以丢硬币的方式决定最终得标者。随后,头盘会马上记录下成交的海鲜种类和价格在得标者和渔民的账号下,作为凭据。有些得标者会当天结算,或有2个星期结算。另一方面,在一艘渔船的渔获全部标出后,头盘以电脑计算总成交额,扣除佣金后,以现金支付给载鱼员或渔夫本人,并附上明细。
在得标者还未付款时,头盘每天都得支付渔民的渔获成交额,同时,还会贷款给渔夫购买渔船,故此必须有一定雄厚的资本进行周转。这些过程全凭各方之间的信任才能够建立起来,才能长久持续。不仅如此,巴刹标鱼环节也不开放给个别人士参与投标,保障了巴刹内鱼摊贩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交易环境。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