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939
0

巴冬

义山

资料来源:邱克威、蔡慧钏著《淙淙巴冬河——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巴冬:麻属巴冬永春会馆,2019年

巴冬区的地缘性组织包含丧葬服务,当地义山是基于方言帮群社会结构的特殊组织方式形成。巴冬现有的义山包括福建公冢孟、广东公冢、永春公冢、福山亭、北山亭、中华义山、义兴山和一座家族墓园。这些义山分布在武吉摩和亚逸依淡一带,几乎都是巴冬当地社团管理,除了北山亭,2005年起改由麻坡茶阳会馆管辖。当中最早的要属福建公冢和广东公冢,民间一般合称为老冢,大多是二战前的墓碑。永春公冢自1930年代起使用,但二战以后的墓碑数量占多数。中华义山则是1960年代启用,不似其他义山,不分籍贯,而是以地域作区分,来自巴冬区的居民皆可在此埋葬。

广东公冢和福建公冢是当地公认最老的义山,民间称为老冢,落座于仙师宫后面,广东公冢还紧挨着一座巫人公冢。这里的墓碑大多是在二战前,下葬年份多集中在1900至1960年代,有少量的清朝墓。广东公冢中主要是以潮州墓碑最多,故民间也会称其为潮州公冢。

在广东公冢旁即是福建公冢,又称福建苦力公冢,在这座义山的边界还找到以前的界碑“福建公司”,印证了早期官方的组织名称。在二战以前,巴冬一带的潮籍和闽籍中的永春人占的比例极高。福建公冢中,来自永春的有91个墓碑,南安次之;而广东公冢的潮籍约171个墓碑,大多来自潮安,而揭阳和澄海排在第2和第3位;广东籍中,雷州占多数,还有少数的海南籍和广西籍。

广东公冢最大的特色在于“㳉”字墓,是潮州义兴公司的一种标识符号,是中国民间反清复明的会党——天地会所造的字,可解读为“清朝无主,大明复半”。在马来半岛,“㳉”字墓是一种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族群认同标识。据白伟权和陈国川在新山绵裕亭的研究显示,认为墓碑中榜的“㳉”、“清”和“皇清”对清朝之态度分别有3种呈现,即排斥、中立与积极。从1861年至1911年,在绵裕亭的墓碑样本中,学者发现墓碑中榜的“㳉”与“皇清”字的使用出现族群化的现象,基本可以归类出新山的潮州帮与广府帮,这两大帮群有着相异的意识形态,在新山华人社群同时存在互相包容的现象。

在地永春公冢,由当时巴冬永春会馆主席——林宸谋倡议,于1928年购买第一片土地,22英亩;1930年添购旁边一块16英亩的橡胶园地,义山地总面积38英亩。巴冬区的永春人纷纷捐款以设置义山地,募捐名单的征信录被刻在石碑并立于公冢内。

最初该义山有独立注册组织,为“永春公冢”并设立管理理事会,后来由巴冬永春会馆管理。永春公冢服务于巴冬区的永春人,倘若外人,包括麻坡市区和巴口等地的华人欲来此安葬,则将会被收取较高的费用。目前,该义山约有1000多个墓碑,是巴冬区最大的义山。

福山亭现今有500多个墓碑,由于这个群体以南安人为主,民间又称福山亭公冢为“南安山”。但除了南安,还包括其他籍贯如同安、惠安、安溪和兴化等福建人安眠在此。住在巴力峇九至什母拉(Semolah, Batu Pahat)此范围的非永春人都前来。

在亚逸马尼还有巴冬中华公会管理的中华义山,约400个墓碑。没有籍贯的区分,住在巴冬区的居民皆可来此安葬。义山入口处的福德词中有一块显示郑境鸿捐赠年份为1968年,即此义山正式的开辟年份。而巴冬客属北山亭,入口处有一个1941年立的“客家公冢”之总坟。

另外,在麻坡棕油厂附近还有一个林氏家族墓园,里面有5个墓碑,最早的是林江光和郑满娘的墓碑,于1963年重修,虽然郑氏在1939年就逝世,但不清楚她的墓碑是否在二战前就在此设立,亦或从另一座义山迁坟至此。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