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纪明艳,张嘉雯
双文丹福灵宫由当地福建社群创立,位于新建福建会馆后方,始建于 1869 年,供奉神祇灵验而得名。庙宇早期建于河边,光绪初年迁至现址,以木料搭建,未用铁钉,现今古色古香,庄严华丽。相传孙中山早期赴马来西亚号召华人抗争打仗时曾在福灵宫逗留。
福灵宫内外设有四对龙柱,其中一对龙身鳞片由瓷碗碎片砌成,造型逼真。庙宇雕梁飞檐,衙门式大门高一尺,并悬挂多块匾额,如“恩阳海国”“神恩广布”等。墙面绘有八仙壁画,与“龙虎堵”壁画相互映衬。庙内有“天下父母灯”和许愿灯,传说能回应心中问题。此外,庙内对联多由名家创作,书法苍劲,体现福建文化特色。
庙内珍藏着 1907 年由普陀山手工制作的百年古钟,虽有损坏,但钟声清脆,传说敲响可受尊王庇佑。庙宇在多次重修中保持传统闽南式建筑风格,2001 年因添加蟠龙柱影响其庄严感,但二十四孝壁画与花鸟壁画色彩艳丽,提升整体艺术雅意。
福灵宫又称圣王宫,正殿主祀广泽尊王,副祀观音菩萨和关圣大帝,神龛内还有众位小型神祇塑像。正殿外设虎爷神龛,左侧功德堂供奉历代祖师祖牌。
福灵宫庙前有一对护庙石狮,雄狮含活动珠子、脚踩绣球,雌狮逗弄小狮。石狮由铁网围住,既欢迎来客之意,并兼具守护寺庙之责。祂们脖子上系着颈围和小玲铛,表示已被驯服。传言早年石狮曾在深夜化为活狮嬉戏,碰巧双文丹地区陆续发生了几宗致命事件,管理层为防止流言扩散,只好用铁网围住,以防其惹祸伤人,自此传闻逐渐平息。另外传言则是当地居民半夜常听到铃铛声,故推测铃铛声是石狮在河边嬉戏发出的声响,但并未引发任何不愉快事件。
如今福灵宫庙务由福建会馆理事掌管。头家炉主须为福建人,负责每年两季千秋宝诞庆典。庙宇早期规定住持须为出家和尚,后由斋姑驻守,但驻守者因腿脚不便被替换。
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因祂生前极为孝顺父母,使闽南人深受其孝顺精神而感动,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举行酬神活动。早期双文丹因卫生设备差,常发生霍乱症,居民死伤众多,便于 1922 年恭请广泽尊王出巡消灾。每逢神诞,信徒们虔诚上香祈福。
庙外设有由幼儿园改建的大戏台,每年在此举办神诞等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庙门口举行施赠贫老活动,福建会馆筛选受赠对象并派发红包,每人可获两至三千元。福灵宫还设教育基金会,用庙宇善款回馈社会,资助年轻居民完成学业。
仙四师爷宫由广东人创办,位于福灵宫后方,始建于 1861 年,供奉甲必丹盛明利(仙师爷)和钟炳来(四师爷)。庙宇建成后延续信仰与联络乡情。每年大年初一陆佑、初二冯华前来上头柱香,体现其影响力。
庙中“圣旨匾”据称来自中国,庙外两旁柱联为“仙恩弥勒国,四德奠南邦”,展现文化与历史底蕴。
该庙主殿主祀为仙四师爷,左副祀五神与太岁爷,右副祀孔子与玄坛公。其他神龛分布于地面及庙外。该庙偏殿左主祀观音菩萨,前方为佛祖;右主祀关帝爷,左副祀财神公,右副祀叶亚来。
该庙保存众多百年古物,据传八仙过海古物由仙师爷托梦寻回。每十年举行一次神游活动,联合福灵宫神一同出游。为提升村庄活力,斥资逾十万令吉打造打卡景观。庙宇粉刷及装饰后,打卡点自中华文化大汇演起免费开放,该汇演包括歌舞、变脸表演,并点燃大龙香祈愿风调雨顺。
妈祖坛位于仙四师爷宫旁河边,原名天后宫,据传创始人因妈祖托梦而建。目前因人手不足,由创始人独自管理,鲜少开放运作。
双文丹村民早期靠采锡矿吸引大量外地人,人口激增导致治安恶化。为改善治安,村民与商人协商后引入锡克人负责保安工作。随着锡克人定居增加,他们建起锡克庙,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宗孔堂建于 1962 年,主祀三一教主,也供奉仙鹤仙翁与观音菩萨。由老伯管理六十多年,为善信排忧解难。该庙是雪州唯一提供“扶乩”服务的庙宇。主鸾手以龙头木笔传达神明回应,赐神符具显效。
三一教创办人林兆恩晚年确立儒释道融合的宗教体系,核心学说强调三教本质相通。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及七月十六日举办两次庆典活动。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