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617
0

拉湾古打新村

教育

资料来源:彭西康编著《重拾历史的记忆:务边华人先贤的故事(1850-2000)》,务边:务边文物馆,2016年

拉湾古打居民在百年前,散居在务边市郊之双溪依德及宾都巴登的狮岭及泵莪桐。当时已有两间私塾(学堂),即吴文传创办的仁济社和钟天觉创办的同津学校,直至1942年日治时期停办。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殖民政府因对付马来亚共产党,于1948年实施“紧急法令”,散居在务边各偏僻地区(今双溪依德及宾都巴登)的华人被搬迁到务边拉湾古打村(又称飞机场)建立家园。有远见的华人家长为了子女教育而兴办学校,从而催生了拉湾古打华文小学之创立。

当年搬迁规模庞大,全村有近六百间极简陋的房屋,被喻为“集中营”。新村内设有商店及巴刹,唯没有学校。年龄较大的儿童送往务边文明华小就读。年幼者虽逢入学之龄仍在村里嬉戏。

有鉴于此,村民皆认为长期如此终非良策。于是于1951年9月初,在该村领袖陈仲文、王樊全、罗林、廖牛、罗佑平、宋掌和李斌初等极力推动下,成立建校筹委会,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募工作。务边村民及热心人士亦出钱出力。同时也获得华校督学官王宓文及华民事务官之指导与囊助。是年,一座一字形排屋式之四间亚答屋教室建立起来,学校定名为拉湾古打公立学校,聘请梁逸民掌校。学生人数90名,四位教师。陈仲文当选首任董事长,其他董事为王樊全、叶荣财、罗树观、宋掌、欧阳让、罗林、余春、潘启林。1954年获政府拨款九千令吉兴建四间新教室及三间教员宿舍,以应对学生人数之激增。后来政府再拨出八千八百令吉以增建三间教室,其时学生人数已增至近六百名,分上下午班来上课。

1961年,在教育制度下接受政府的献议改为全津贴学校,易名为拉湾古打国民型华文小学。斯时,紧急状态结束,至1970年学生人数达八百名,升格成为大型学校。

鉴于学生人数渐增,不及半英亩的校园已不敷应用,加以学校四周皆为住家所围绕,学习环境欠佳。1973年,戴君影校长上任,彭西康副之。鉴于教育为长远之计,觅地搬迁重建是当前要务,于是在董、家、教及村民之全力支持下,展开村后一块十英亩之废矿湖地段之申请,以建立新校。

然迁校大计并非顺利,因土地局属州政府,教育部必须向州政府购地。为此过程一波三折,又因戴校长调往江沙崇华小学。幸得何学龄校长(1979-1980)、叶淼华校长(1981-1982)、龙玉明校长(1982-1992)及三机构之跟进。同时又得到连任务边区国会议员拿督陈祖排博士通过教育部向世界银行申请迁校基金,终于排除万难,于1992年巍峨堂皇之“百万元”全新校舍及迁校计划大功告成,由当时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部长拿督斯里陈祖排博士主持开幕,全村欢腾,盛况一时,为该校写下历史新章。

此后,校务蒸蒸日上,设电脑室,建篮球场、脚车棚。于2000年成为“精明学校”,同年举办千人宴兴建多元用途礼堂,至2002年获房屋部拨款兴建图书馆。2013年,在董、家、教、校友会三机构及当地马华公会之争取下,也获得大马彩华人公益金拨款二十九万令吉重建多元用途礼堂。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