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1,195
1

利民达

历史发展

作者:陈建发 Tan Kian Fatt

利民达地名的由来

Jementah地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马六甲苏丹逃避葡萄牙军队的追捕,来到一个小村落,苏丹问四周是否有厕所(Adakah jamban di tempat ini?)居民曰:“Jamban tah!”,表示没有厕所。苏丹接着问此地何名,随从鸦雀无声,苏丹决定就以“Jambantah”来命名此村。后来,“Jambantah”演变成“Jementah”。

第二种说法是数百年前,一群马来人在巫师的领导下开垦,但丛林不论如何砍伐,第二天醒来又生长出来。首领请教巫师,巫师说:“Jemu-hentah”(我已感到厌倦,不知该如何处理)。后来,他们发现是一个能令树木重生的巨人所致,他们就等巨人失去法力后砍伐树木。为了纪念巫师的贡献,便将其所言的“Jemu-hentah”来命名此地,后来就演变为“Jementah”。

地方耆老李兆霖认为“Jementah”之地名与“Sementah”(山竹的马来语)有关。 战前Jementah中文音译为“余文打”。由于“打”字不雅,故改为“利民达”,意为“利益人民,人民发达”。

利民达华人社会之形成及特征

根据《新加坡海峡年鉴》(Singapore Straits Directory),早在1883年已有华人定居于巫罗加什(Buloh Kasap)及利民达,这些华人移民主要来源于麻坡地区。另外,流经利民达区的麻河的其中一条支流——双溪布雅瓦(Sungai Biawak)亦设有一处港脚,这说明在19世纪末华人已居住于此。20世纪初橡胶业蓬勃发展,吸引大量华人涌入。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利民达华人社会由多个华人村落组成;部分村落有着显著的社群界限。

利民达华人村落及社群分布表

村落 主要社群群体
1. 乌鲁(Kampung Ulu Jementah) 福建
2. 15支 福建
3. 市区 综合社群
4. 16支 综合社群
5. 13支 客家
6. 竹八丁宜(Kampung Tebing Tinggi) 客家
7. 武吉沙都(Kampung Bukit Satu) 客家
8. 新港 客家
9. 9支、10支 海南/客家
10. 11支、12支 海南
11. 内港、移民港、拉格芭(Nagappa Estate) 广西

竹八丁宜(Kampung Tebing Tinggi)不仅是个古老的村落,更是商业要地。由于靠近昔加末河,竹八丁宜成为繁忙的贸易站。利民达第一座警察局就在坐落于此。随着橡胶业的崛起,华人聚落开始在12支至32支一带形成。新聚落之成立,使原先坐落于竹八丁宜的警察局被迁移至15支,即如今Paya Jakas回教堂所在的位置。1928年,警察局搬迁至现今的位置。

抗日救国运动

马来亚独立以前,大部分华人在情感上主要以中国为依归,利民达华社亦是如此。双十节之际,商店悬挂中华民国国旗休业,规定上午六时升旗,傍晚六时下旗。华侨学校也于是日举行升旗礼及游行。1928年日军导致“济南惨案”,陈嘉庚发起成立“山东惨案筹赈会”,利民达华社发动筹款,获千余元。

1937年,南洋筹赈总会在陈嘉庚的领导下成立,利民达华社也积极响应。1938年,利民达向政府注册华侨俱乐部,以统筹地方筹赈运动。利民达区筹赈会隶属于昔加末筹赈会。利民达区第一届筹赈会主席为彭小山、第二届为尤礼子、第三届则为陈闻贵。

1939年,利民达区被划为八个地区,每一地区都相应地组织筹赈小组。其中包括市区、新港(Sengkang)、乌鲁(Ulu)、新廊(Kebun Bahru /哥本巴鲁)、十六支、竹八丁宜(Tebing Tinggi)、武吉沙都(Bukit Satu)、龙泉山(曾江水园,右甘廊的别称)。

柔佛昔属利民达筹赈祖国难民支会第二届第九期七月份征信录

资料来源:《南洋商报》,1939年8月12日,页30。

从竹八丁宜出土的南侨总会徽章及柔华筹赈会徽章。

资料来源:《见证丛书》编委会:《漫漫林海路》,香港:香港见证出版社,2003,页211。

日据时代

日军将位于阿仲路的华侨学校作为办事处,但并未常驻此处。凡遇见日军者皆须向日军鞠躬,不从者则将被日军扇耳光。日军统治期间,居民粮食短缺、行动遭管制、迫缴奉纳金、没收个人财产、强迫生产粮食,如大米、红薯、木薯、山药、玉米、豆类和蔬菜。妇女剪短头发,扮成男性,避免被日军相中。抗日期间,马来亚抗日军柔北地委成立抗日总会第十区,并在哥本巴鲁设立抗日自卫团总团,竹八丁宜、武吉沙都等村落成立分团。

华巫在日据时期的互动亦值着墨。一户巫裔看见华裔邻居被日军追捕,基于不忍,将邻居的孩子窝藏在屋外的坑穴。另外,日军在旧巴刹旁的电影院聚集了几百名华人,正当要处决时,马来村长赶至现场,向日军求情放人,说华人十分勤劳,不会构成威胁。

利民达新村之成立及发展

1、曾江水园罢工事件

1948年,曾江水园发生一起胶工和警方人员的冲突事件。事缘胶园经理认为员工态度不佳且难以管控,故辞退所有员工。工人对此十分不满,逐提出抗议,宣布罢工。

6月1日,在今市区政府医务所处出现四辆军用卡车,车上各站立30位锡克籍警察,共120人。他们手持比人还高之锄头柄,顶端打入一根6寸长的大铁钉,腰系短枪一支。卡车到了胶园,百余位工人早已齐集草场,情绪激动,手拿木棒、铁管、石头等武器。劝阻无效后,警员跳下车主动出击,工人举起武器冲上前,奈何不敌警员,节节败退,七个人倒地身亡,伤者数十人,幸存者狼狈而逃,躲入附近的菜圃。最后警方逮捕了三十余人,以骚乱罪名控上法庭。

尔后霹雳和丰事件的暴发,掀开了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序幕。

2、利民达新村之成立

紧急法令时期,由于利民达高山萦绕,附近的金山(Gunung Ledang)有许多大石窟,成为马共匿藏的良好地区。利民达人为了生命安全必须与马共为伍,有者更被马共杀害。

利民达区原本设有两个新村,一个是利民达新村,另一则是十支新村。后来十支新村发生暴动,居民分散至四处,部分居民迁至利民达新村。迁入新村后,当地居民过着“半管制生活”,面临宵禁、粮食管制、戒严等限制。利民达新村也成立了自卫队及特别自卫队。这期间发生了数起事件。其一是马共在深夜闯入篱笆,朝警局开枪,也朝马华公会的招牌开了一枪。另一是马共劫走巴士,刺杀了华人民联络官(Chinese Liaison Officer),并燃烧巴士。

1958年利民达宣布成为白区,人民重获自由。

 

1951年利民达新村规划图

资料来源:13/50, Regrouping in Segamat Area, JSRO

特别自卫队卸职证书

资料来源:郑清杰提供

新村时期的米牌

资料来源:黎国雄提供

自卫团委任卡

资料来源:黎国雄提供

3、绿化环保运动、全国新村比赛冠军及新春团圆晚宴

1990年代末,利民达华社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当地华社组织利民达绿化环保运动委员会,该委员会长期举办环保讲座、住家美化比赛等。利民达的街道不仅干净优美,住户屋前的植物及装饰更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2004年,村长刘庆福响应地方政府的新村比赛,在各社团、地方记者及居民的合作下,利民达获得柔佛州C级新村(乡镇级)第一名。随后更上一层楼,一举拿下全国C级冠军,被列为模范新村及重点发展新村。

利民达华社的乡土意识在2019年来到新的高峰。利民达新春文化庆委会于当年举办利民达新春团圆晚宴,筵开324席。庆委会更在云峰宫一带装设绚丽的花灯装潢,吸引了许多游客到利民达旅游。2020年更是创纪录地筵开400席。

 

利民达发展蓝图

资料来源:林廷辉、方天养:《马来西亚新村迈向新旅程》,吉隆坡: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2005,页167。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