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 Author:黄义斌 Nicholas Wong Yi Bin
兵如港华人新村成立于1950 年,位于霹雳州首都怡保市南部,是英殖民政府的一项针对“剿共”的军事策略“毕力斯计划”(Briggs Plan)下所形成的历史产物,距今已超过七十年历史。兵如港新村成立时的地理位置属于核心一带,紧靠市中心边缘,与霹雳首都怡保市中心仅有2公里的距离,属于城市新村。兵如港新村成立初期约有人口约为6,840人;1954年,全村人口增至9,704人;1959年,人口剧增至13,912人,村民多以华人为主,早期只有少数的印裔居住于此。1995年,兵如港新村的人口数高达36,186人,是为霹雳州规模最大的新村,也是当时全国新村人口排名中名列第三。
据资料显示,兵如港新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村成立前的1930年代,由“大妗塘”以及“周佳园”两个华人聚落所组成。在早期人口方面,大妗塘约有数十户华人居住于此,主要是以客家人为主,广府人居次,潮州人与闽籍人士仅占少数。由于早年的兵如港靠近河滨地带,加上当地有许多规则不一的池塘,地方居民多从事蔬果种植及猪只和鱼产养殖维生。而位于北部的周佳园则是一片橡胶园,仅拥有不超过二十户人家,其中主要以福建人为主,广府人居次。由于坐落于胶园地区,因此周佳园的居民多以割胶、牲畜饲养以及蔬果种植维生。由于新村政策的落实,使周遭的散居型聚落集中于此地,因此“大妗塘”与“周佳园”两地进行了合并,并正式命名为“兵如港新村”,亦称“巴沙彬如新村”。
在籍贯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兵如港新村的方言群结构与怡保市大致相同,并没有明显的方言群聚居的现象。但由于兵如港新村南区的“大妗塘”是从新村成立前就已经存在的华人聚落,因此该区在新村成立后也一直维持着早期的方言群结构,即以客家人为主。但整体而言,兵如港新村基本上还是属于多元方言群混居类型。据当地人描述,兵如港居民的方言籍贯有广府、古冈州、客家、福建、海南、广西等等,家里会说家乡方言,而社交用语主要以广府话为媒介语。这是因为兵如港新村临近怡保市,而怡保市周边的地区向来不分籍贯,皆以广府话为主,兵如港自然亦不例外。
在经济方面,兵如港新村的位置属于市中心边缘,受到各种外部作用力量较强,加速了其城市化的进程,以至于最终从传统新村转型为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新村,其中就以家庭工业最为蓬勃发展。根据笔者的访谈资料显示,进入1960年代以后,兵如港新村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新村居民都已放弃传统农业和养殖业,转而投入发展中小型的商业以及制造业(家庭工业),许多村民把自己的住屋非法改建成各式各样的小型工厂,隐藏在新村房屋内。 据统计,兵如港新村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间,共诞生了77间家庭工业,共占了全村商业活动的一半以上。据当地的受访者表示,这些家庭工业多数成立于1960年代末,其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两大产业类型,即制造业和食品业。其中,制造业有44间,经营项目包含制鞋业、制香业、木板业、家具业、纺织业、铁厂业等;食品业则有 33 间,经营项目包含制饼、糖果、鱼丸、腐竹与豆腐等等。显然,在进入1960年代以后,兵如港新村顺应了国家现代化工业发展走向,地方上的家庭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已然成为新村里主要的经济形态之一。
图1:兵如港新村鸟瞰图,1954 年
图2:兵如港新村平面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