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阅览
1,374
0

万里望

经济

整理自:曾建宏、朱慧榆、唐子轩

锡区产业

万里望区除了锡矿业,也有着许多锰厂工业。锰厂是锡矿工业的附属工业,锡矿场在开采锡苗之后,会遗留下叫做“锰尾”的矿物,“锰尾”仍存有少量的锡苗,也渗杂了不少各种有价值的矿物质,因此,锰工业应运而生, 以采取剩余的锡苗与其他矿物质为业务。

根据曾炳耀先生的访谈,小组得知早期的万里望有比较多锰厂,还有许多用来制作像田螺一样的“猪肚”(砂泵)的制造厂,就在现今万里望市中心的两侧大街。据了解,当时的砂泵分为水泵和砂泵。而砂泵能够用水将采集的锡米冲下来,不耗费电力,生产成本低。当时在万里望所制造的砂泵也会提供给拿乞、巴都牙也等地区的矿场。

传统行业

(一)万里望巴刹

万里望巴刹历史悠久,据说已有七十年以上,甚至被形容“老到无人知其确切年龄”。它贩售肉类、鱼类、蔬菜、水果及日用品,因邻近住宅区,人潮常年旺盛,昔日连华都再也和拿乞居民也会前来采购。如今巴刹设施老旧、环境欠佳,排水与通风问题突出。虽然政府提出改建计划,但商家多持保留态度,担忧摊位风水与生意受影响,并指责当局平时缺乏关心,只希望局部修缮改善卫生与排水。村长与部分商家则认为改建势在必行,只需与摊贩充分协调。

 

(二)人安贸易药行

人安贸易药行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座锰厂,与上世纪蓬勃发展的锡矿业紧密相连。陈锡群老板娘回忆道:“这里以前是锰厂,用来洗锡米的。”这是许多万里望老街工业遗址的缩影。在锡矿业繁荣的年代,锰厂是必不可少的辅助产业。然而,随着70年代锡矿业的衰落,锰厂逐渐没落。店铺的原址因此逐渐失去原有功能,直至一位精明的老板购得这块地,将其改建为店铺,并“一分为二”,供不同商户经营。

 

(三)人人中西药行

人人中西药行位于万里望旧街场,靠近巴刹。现任老板原为学徒,因老东主年迈无力经营而接手,延续传统药行的经营方式。这种由伙计继承店铺的传承模式在早期常见。药行坚持自行进口与处理药材,不依赖包装货或传销式经营,并保留由老医师坐诊的中医疗法传统。老板娘莫女士生于万里望,家族与丈夫皆为早期华人移民后代。她为协助丈夫经营药行,曾在怡保中医中学学习六年,兼顾家庭与学业,展现坚毅与对传统中医文化的执着。在现代化冲击下,人人中西药行仍坚守手工与人情的传统特色。

 

(四)恩光杂货店

恩光杂货店创立于1942年,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历史,由严华蔼先生自中国南来后创办,现由其子严以勒先生经营,家族第三代亦逐渐接棒。早期主要售卖花盆、水盆等家用品,生意兴隆。如今面对连锁商店与网购的冲击,传统经营陷入困境。严先生虽力求降低成本维持生计,却坦言对数码化转型感到困难。昔日万里望是铁厂聚集的工业区,但经济发展缓慢,年轻人多外流至吉隆坡、新加坡。恩光杂货店从手写账单到电脑系统,经历时代变迁,虽无旧照留存,却承载着家族三代的心血与坚守,继续见证小镇的历史与变化。

 

(五)国华杂货店

国华杂货店由宋国和先生的父亲创办,历经三代经营,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现年72岁的宋先生虽已半退休,仍深情守护这间老店。早年万里望居民生活物资多依赖杂货店供应,店主与顾客关系密切;如今连锁便利店兴起,国华杂货店成为少数仍坚持传统的老铺。宋家祖籍中国客家,早期南来谋生后在当地扎根,以杂货业维生。尽管传统杂货业式微,国华杂货店依旧坚守老街,象征着家族传承与旧日生活的延续。

 

(六)东方数码冲印摄影

东方数码冲印摄影店创立于1961年,1963年正式注册,由吴汉义先生的父亲创办,是万里望最早的相馆之一。创办初期,万里望仍以锡矿与锰厂为主,相馆记录了当地家庭与社会生活的点滴。吴汉义于1994年接手后,带领相馆从胶卷迈向数码时代,1998年开始转型,2007年全面数码化。尽管证件照与洗相片业务萎缩,他通过婚礼及活动摄影维持经营,并发展高端与复古相机销售以迎合新需求。吴先生仍珍视传统修片技艺,强调早期手工修底片的精细工艺,展现对摄影艺术与匠心精神的坚守。

传统大型工业

(一)新调珍合记酱油有限公司

新调珍合记酱油有限公司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由梁永吉与张瑞群夫妇创办,最初以杂货起家,后专注酱油制作,品牌为“兰花牌”。公司以传统发酵与天然晒制工艺闻名,历经战乱仍坚守品质。2008年工厂迁至现址,产品种类扩展至辣椒酱、醋与豆豉酱等,并采用非转基因黄豆及优质原料。陈伟康自1991年接手后,引入现代包装与杀菌技术,取得美国FDA认证,成功拓展国内外市场。疫情期间销量反增,展现产品口碑。企业秉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理念,长期支持教育与公益,至今已传承近百年,成为万里望代表性的传统食品企业。

 

(二)发强鞋厂公司

发强鞋厂由李明才于1993年创立,专注生产男女拖鞋,主要客户包括XES与BATA等品牌。企业从家庭式作坊发展为工业区工厂,李明才以创新与品质为核心,坚持自制鞋底模具以确保产品竞争力。霹雳州鞋业曾在1990至2010年间盛极一时,但现今仅剩不足50家鞋厂,衰退主因包括中国低价竞争、接班人缺乏、劳动力短缺及市场变化迅速。面对挑战,李明才引入外劳、亲赴中国采购原料,并积极参与国际展会拓展市场。凭借灵活应变与坚持工艺,发强鞋厂在行业萎缩中依然稳健前行,成为霹雳州制鞋业变迁与坚守的缩影。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