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曾建宏、朱慧榆、唐子轩
万里望观音古庙座落于马来西亚怡保市万里望大街,是十九世纪末由广东番禺何其锦创立。本庙供奉的是圣现自在的观音娘娘圣座故名,原本是何其锦家乡列代所奉祀家神,何氏南渡谋生时,惟恐家乡的频繁动乱导致香火断绝,始青观音圣座随同南来,安置在现址的一间白锌屋厅堂,当日乡亲故里的守望相助情切,难得观音圣驾在此地落户,都前来参拜祈福求安,大家视作是地方上的守护神来虔诚供奉。
继后地方上发生瘟疫,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有幸观音大圣显灵保佑平安,因而驰名远近的香火盛极一时,当地彭古鲁酋长巴旺沙末感激神恩庇护众生,在1892年特将现址地段,赠于何其锦作为永久设庙之 。
何其锦筹备建庙的工作繁重,不惜放弃工作四处奔走沿户募捐多年,始动土建庙。建庙后不久政府就宣布现址为华人庙宇地段编号16134R,所以在1939年,五月二十五日,本庙呈交政府申请围篱笆表格都书上编号16134R地段的注明,可资证明本庙现址地段的法定地位。
除了主座观音菩萨,古庙也供奉各种神明,包括:玉皇大帝、玄天上帝、註生娘娘、齐天大圣、太阳星君、太阴星君、地母娘娘、包公大人、济公活佛、何合二仙、八仙、孔子、鲁班公、大伯公、太岁爷、弥勒佛、地主公、虎爷公、拿督公、城隍爷、孝子爷、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
何仙姑古庙座落于马来西亚怡保市万里望大街,是广东籍贯的庙宇,成立于1911年。何仙姑古庙的主座自然就是何仙姑。庙里除了何仙姑,还供奉着观音娘娘、妈祖、大伯公、赵公明、太岁爷、地主公、虎爷公、拿督公、孝子伯、释迦牟尼佛。
将军庙位于万里望北区,于1894年从中国移驾至万里望,已有130年历史。对万里望来说,将军庙是历史最悠久,最具规模的一间古庙。
100多年前,万里望丰富的锡米蕴藏量被发现以后,大量的华人蜂拥而来,当时来到万里望开矿的多数是嘉应客属人士,为了联络同乡的感情和进行宗教膜拜,于是创建了将军庙。但创办人究竟是谁,至今无人知晓,庙内也没有遗留下任何文物可查,但是确信与嘉应五属公会创办人李铭兴、李智寿、谢质君、林德三、叶海芳、叶涵芳、程英伍等之先人有关,尤其是姓李家族,因为庙内三位将军都姓李,可能是他们在中国乡间所崇拜的人物。
庙内正殿,竖立着神态威严的三尊塑像,分别是李广、李义和李光三位将军的神灵,由正殿上悬挂匾额上书写的“威著汉朝”看来,三位将军应是汉朝勇将,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历史记载,李广确是汉朝人,而李义是晋朝人,李光是宋朝人。这三位将军虽生于不同朝代,然他们英勇抗敌,忠贞爱国的精神,一直被后人所敬仰。除了祭拜三位将军,该庙也祭拜观音菩萨、大伯公、法主公、地主公。
将军庙一百年来,香火从未中断,主要是因为万里望居民对庙内所祭奉的将军,威灵显赫,庇佑全埠,为他们带来幸福与安宁。据现任将军庙主席冯秀英说,每每举办校园游行或庙宇宴会等社区活动时,信徒们便会到将军庙祈求三位将军不要下雨,而雨水都只会在活动结束的半小时内降下,非常灵验。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七月十三日及十月十三日,分别庆祝三位将军的诞辰。十月十三日为李广将军的诞辰,定位主诞。
转为公庙
1964年,当时担任嘉应会馆会长的叶英华局绅,建议把庙内的主权,交给埠内公众人士管理,于是他召集万里望所有社团代表,成立董事会,让将军庙成为一间公庙,在历史选举中,各成员包括万里望各社团的领导人。
最先成立董事会之出初,首两届的董事会主席叶英华局绅和侯森明,都是当时嘉应会馆会长,此保留董事会尚由嘉应州人所领导。过后,乡亲观念逐渐淡化,门户之见随之而消失,在以后选举主席方面,再不强调籍贯之分。
重修庙宇
1968年董事会发起重修将军庙计划,在首任主席叶英华局绅领导下,联合万里望所有社团,展开募捐运动,同时获得当时出来竞选怡保区州议席候选人丘才基的协助,争取到州政府5000元的拨款。更令人鼓舞的是社会各界任翁善是士对建筑都热烈的捐助巨款的人士,出钱计有叶英华局绅、丘才基兄弟、顺成发板厂、卢尧坡、卢颖泉、廖远烈、黄正晓、曾文福、张月l、黄禄元和陈志成等,现在在将军庙前厅的栋梁上。
鳯山寺位于万里望东区,从大门前的牌框显示,其至少创立于光绪己亥桂月仲秋(1899年),至今已有超过125年的历史。鳯山寺主要拜的是广泽尊王。广泽尊王圣号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此外尚有郭圣王、郭王公、圣王公、保安尊王诸称。据传广泽尊王宝姓郭氏,名忠福,系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人氏,郭子仪十一世孙,开闽郭在嵩五代孙,乐华之孙,理柱之子,后唐同光初年(923年)安溪石排山下蓬莱崇善里诞生,为杨荏长者放牧,后来机缘得到崔芸公堪舆恩师献风水宝地并指引迁居现泉州南安诗山公园内龙山宫位置居住,时龄十六岁在诗山凤山寺第二殿左边大房古址,盘膝于古藤上坐化得道成神。据史志记载,广泽尊王成仙登神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自宋至清,获历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
圣佛古庙是会甯人所祭拜的神庙,主要祭拜二佛一仙,即阮公、梁公及文氏贞仙。
阮公圣佛,原名阮子郁,宋元丰二年(1079)生于陶塘铺周村,自幼佛缘深厚,能领悟佛经典籍。阮父母早逝,他投靠姐姐牧牛,传说他画圈放牛,牛不乱跑,草也吃不尽,而他则静修佛法。1102年,六祖慧能现身为阮说法,选定凤凰山与阮同修。同年八月十四,阮沐浴后离家,姐姐发现他失踪,随家人寻找,在白牛引领下,于荔枝树下见群牛跪树,阮坐化于树顶,年仅24岁。其遗留洗澡水化为黄金,姐姐用其镶金身,奉祀于众缘寺,后改为宝林寺。阮公成道后多次显灵护国,获封“护国庇民大师菩萨”等多号,被尊奉为“昭灵保康阮公圣佛”。
梁公圣佛,原名梁慈能,宋哲宗元符元年(1089)生于马山都,因家贫幼时投靠姐姐抚养。他仰慕阮公修道成佛,前往参偈,某夜梦见阮公说偈后削发为僧,终日不语,如愚人般四处布施济世。政和六年(1116),19岁的梁慈能身穿黄袍、手持素珠,于高平山坐化。后人依阮公之例,将其肉身供奉。梁公成道后多次显灵,被封为“正大求应化师菩萨”、“高平得道化师菩萨”,后加封“灵佑”与“普佑”名号。
文氏贞仙,原名鲍文氏,贞山都人,自幼嫁给鲍生,鲍生因虎祸身亡后,文氏守寡三年,尽心侍奉公婆与小姑。后因父母强迫改嫁,文氏逃往贞山修道。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村民见西南方升起一座幡橦,其中坐着一名女子,被认定为鲍文氏。于是,人们在其隐居地建立肖像奉祀,称为“贞烈仙洞”。文氏贞仙得道的年代远早于阮梁二公。
据黄乃俭署理会长介绍,最初由南来的华人建立圣佛古庙以供奉佛爷,同时处理善后事务,随后才成立了会宁同乡会。据黄乃俭署理会长所述,圣佛古庙至今已有约120年的历史,最初为板屋结构,后逐步改建为现状。牌框上记录为民国三年(1914年),估计至少有111年以上。
庙内每年举行两场重要的诞辰庆典:正月初九为阮公圣佛和梁公圣佛的诞辰,十月则为文氏贞仙的诞辰。由于疫情影响,活动曾一度暂停,2024年特别联合补办了一场大型庆典。
平日里,初一和十五常有善男信女前来上香,庙宇的维护主要依靠香油钱作为资金来源。会宁同乡会的日常活动较少,主要负责管理庙宇事务,并偶尔参与外地会馆的联谊或活动。
此外,该庙设有签文传本,从第一签开始记录,供信徒求签解签。
© 2022-2024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 版权所有